商洛日報訊(陳圣強)不久前,商洛市召開全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動員大會,宣布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在陜南三市中率先啟動全境水污染治理工作,正式吹響了全力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的戰斗號角。
拿出十四億資金壓力巨大
2012年,商洛市率先在陜北、陜南地區中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垃圾處理廠(場)的目標,市區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全部超過了省考指標。同時,強化水污染防治措施,全市6條主要河流水質全部符合功能區標準,10個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均為100%。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及養殖業、種植業污染逐步加劇,河流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凸顯,超標現象偶有發生,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增大。
按照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要求,丹江、洛河出境斷面水質不得低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金錢河、干佑河、旬河出境斷面水質也要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但近年來,由于商洛工業經濟的發展壯大,礦產、建材等相關產業迅速聚集,導致部分流域水質穩定達標難的問題愈顯突出,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時間表的日益臨近,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防治步伐,確保水質安全就顯得異常緊迫。
面對如此形勢,商洛積極應對,及時制定了《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6)》,并召開商洛環保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動員會議,全面安排部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商洛市環保局局長劉福明說,“本次水污染防治是歷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我們三年水污染防治的目標是要各河段基本都達到穩定達標,也就是不能存在個別河段低于國家要求的水質標準。”
從《商洛市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6)》中可以看出,該計劃共涉及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沿江小流域治理、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等八項措施,計劃投入資金14.4億元,其中爭取中省投資5億多元,其余就全部要靠地方和企業自籌,對于商洛這樣一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來說,資金壓力十分巨大。
治理落后產能絕不能手軟
事實上,工業污染歷來都是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但另一方面工業企業又是貧困地區稅收的主要來源,這就造成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從近年來全省GDP中三次產業比重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市二產占比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礦產、建材等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業相對較多,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商洛市委書記魏增軍說,“今后,商洛要繼續堅持循環經濟這一發展主線,積極發展一批新興產業,策劃建設更多的優質循環產業項目,完善延伸循環發展產業鏈條,加快構筑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發展體系。同時,以工業污染治理為抓手,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市域內不再新建化工等污染項目。其次,要嚴格環保審批,凡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再大的項目也要擋住,再高的回報也要舍棄,真正使環保審批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控制閘’和‘調節器’。”
商洛市市長陳俊認為,商洛在這方面要舍得放棄一部分GDP,下決心關閉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排污企業,騰出空間用于發展低耗能、無污染的高科技、環保型產業。節能減排確定的淘汰關停的企業,要堅決淘汰關停,絕不能留有余地,更不能死灰復燃。要將淘汰落后產能與排污權交易結合起來,對經營不善、無力提升治污水平的采選、食品加工、化工等企業,通過回購排污權安置職工和以獎代補等措施引導其轉型。同時,要把污染防治與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完善城市功能結合起來,從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入手,提高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覆蓋面,下功夫防治生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