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洛南縣石門鎮花廟村黨支部書記蘇江衛
見習記者 張珍珍
初冬時節,花木凋敗,天氣陰冷,而洛南縣石門鎮花廟村的烤煙地里卻熱火朝天,村民們正在忙碌地清理煙稈,為來年栽烤煙做準備,村黨支部書記蘇江衛也來到自家地頭開始忙活。
蘇江衛今年41歲,大專畢業,在群眾中較有威信,用他的話說就是:“基本上我干啥,村民就跟著干啥。”他開車搞運輸,村上就有人也跟著搞運輸。1998年前后他開始種植烤煙,在他的帶動下,花廟村村民也紛紛種起了烤煙。2006年他被推選為原橋上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3個村合并后,他開始任花廟村黨支部書記。看到群眾種烤煙的積極性很高,蘇江衛確立了“把種植烤煙作為本村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的發展思路,經過10多年的努力,現在花廟村共有村民634戶,烤煙種植戶就發展到了512戶。2015年是花廟村烤煙產業發展的高峰期,種植面積達4100多畝,年收入1700多萬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烤煙成了花廟村群眾主要的經濟來源。
2016年,蘇江衛帶頭注冊了洛南縣小康富農煙葉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56戶加入合作社,通過務工和分紅共增收3萬元。同時,由于花廟村烤煙種植時間長,群眾經驗豐富,蘇江衛積極促成花廟村與石門煙站合作,建立了烤煙收購散煙分級點,去年全村烤煙分級收入7萬多元。
隨著花廟村烤煙規模的擴大,春季從別處運回煙苗制約了產業發展。“不說開車雇車費用大,有時還不安全。”蘇江衛說。有一次,一位村民在開三輪車拉煙苗時發生了翻車事故。2017年,借著蘇陜扶貧協作的契機,蘇江衛用240萬元扶貧資金在本村建了12個三棟四連體標準化烤煙育苗大棚。在育苗大棚為自己育苗,群眾的積極性很高,由于管護到位,花廟村群眾的烤煙苗不但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后期生長的病蟲害也大大減少。去年,大棚中的烤煙苗不但供村上近3000畝烤煙田的需要,還為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5萬元。5月底,烤煙育苗全部移栽進地之后,大棚就空下來了。“大棚空上大半年,這太可惜了。”蘇江衛說。為了充分利用大棚,蘇江衛動員群眾在大棚中種植其他作物,有種菜經驗的村民陳漢民承包了12個大棚,6月初全部栽上西紅柿,半年時間一共收獲4茬西紅柿,收入三四萬元,還給村集體經濟帶來1萬元收入。陳漢民說:“今年是頭一年,經驗不足,預計明年會更好。”
在脫貧攻堅的浪潮中,蘇江衛和全村干群密切配合,積極努力,在成功發展烤煙種植產業的基礎上,還發展良種核桃樹、引進中華土蜂養殖、黃花菜和萬壽菊等產業。通過微信、農民夜校等平臺,引導農民不斷學習先進、科學的種植技術,主導產業的迅速發展,使群眾收入大大增加,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萬元,村上10幾戶村民都開上了小汽車。
“以前我們村一下雨路上全是紅泥,想騎車出去,還得兩個人把摩托車抬1里多路,才能到大路上。”蘇江衛笑著說。面對這種情況,蘇江衛和黨支部一班人想方設法爭取資金和項目,解決村民的生活困難。2010年,蘇江衛爭取縣煙草公司、縣水務部門等單位的幫助,籌集資金200多萬元,用近兩年時間,打井8口,解決了村民吃水用水和農田灌溉的問題。同時,爭取了新農村建設工程,硬化通村通組路1.2萬米,村民院落95戶5700平方米,徹底解決了村民行路難。投資40萬元,對全村進行了高標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廣場1個、花園1處、涼亭1座。組建了村衛生保潔服務隊,設立了20個公益性崗位,既保證村上整潔又為貧困戶提供了增收渠道,現在的花廟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目前,蘇江衛考慮的是花廟村的產業轉型問題,隨著全國禁煙令的執行,加上烤煙田需要倒茬等因素,今年花廟村的烤煙種植面積減少,只剩2980畝。“接下來我希望盡快找到我們村產業轉型的方向。”蘇江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