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赤峰4月12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政府12日對外消息指,蜚聲國內外的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已成推動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案例。
官方透露,近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題為《農業遺產的當代作用:十年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何改變農業糧食體系》文章,文章將中國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菲律賓伊富高水稻梯田、日本能登半島傳統農業、秘魯安第斯山脈庫斯科—普諾走廊、阿爾及利亞蘇夫Ghout綠洲系統五個國家的五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列為推動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案例。
官方認為,在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的挑戰面前,糧食體系的現代化“轉型”是一個熱門話題,轉型的核心在于推動系統性變革,現有的農業糧食生產體系很大程度上不可持續和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應通過轉型保護環境,提升糧食安全和營養,并增加農民及價值鏈上其他群體的收入。
圖為敖漢農民耕作。 孫宏波 攝據介紹,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該地區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建設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示范引領等,打造出以敖漢小米為主的區域公用品牌,在保障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文章表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的一些農業生態系統體現了當地人與土地的微妙關系,遺產地的景觀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由農民、牧民、漁民和林地居民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管理,既保障了他們的生計和糧食安全又維持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值得借鑒學習。
4月12日,記者從赤峰市敖漢旗農業遺產保護中心獲悉,2001年至2003年在該地興隆溝發掘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專家推斷,敖漢旗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