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段時間,創客這個詞帶有濃厚的“城市色彩”,而農村則被認為是“雙創”的空白地帶。究其原因,是人們固有的刻板印象:“雙創”與創新資源密切掛鉤,農村創新資源短缺,因此農村無“雙創”環境。但近幾年,鄉村創客的興起證明,農村地區不僅可以創新創業,而且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村創”大有可為。
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就已超過1000萬人。一個返鄉創業創新項目平均可吸納6.3人穩定就業、17.3人靈活就業。隨著國家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這一數據還將持續增加。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將“打造1500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培育10萬名農村創業創新導師和100萬名帶頭人,帶動1500萬名返鄉入鄉人員創業”。
從宏觀政策環境看,對農村創業創新的扶持措施日益完善。在創業載體平臺方面,依托各類園區、企業、知名村鎮等,將建設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園區或孵化實訓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打造一批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業創新孵化載體。在服務保障方面,將依托現有資源建立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為農村創業人員提供精準指導服務;有條件的縣鄉政務大廳將設立創業創新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扶持政策方面,創業補貼、培訓補貼、創業貸款等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也會跟進。
從農村“雙創”主體構成看,鄉村創客的構成日益多元。前些年,農村創業者主力軍是返鄉人員,其中大部分是外出務工返鄉者,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返鄉創業者、退役軍人,還有一些“田秀才”“土專家”等鄉村能人在家門口創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少來自城市的創業者也敏銳地捕捉到了農村創業機遇,在鄉村旅游、現代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投資興業,還有一些深耕鄉村產業全鏈條、全要素的創業者,探索不同模式的“互聯網+”新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從鄉村創業的現實條件看,各類功能要素日益健全。創客入鄉創業,歸根到底是看到了成功的機遇。一方面是產業機遇,隨著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欠發達地區在土地、政策、用工等方面的優勢也日益凸顯,承接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業機遇;另一方面是基礎改善,過去多年的脫貧攻堅,使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制約農村發展的一些基礎設施短板已經補齊。此外,與創客們一起返鄉的,還有項目、技術、創意和資金,將有效推動鄉土資源與先進理念融合、產業趨勢與務工需求融合、新興業態與傳統產品融合。
可以預見,農村廣闊天地將不再是“雙創”的空白地帶,“村創”們不僅會成為創客群體的“潛力股”,也會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