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激進加息能否讓全球通脹“退燒”?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王恩博) 通脹壓力正觸發全球央行緊縮潮。短短幾天內,美聯儲推出28年來最大幅度加息,英國、瑞士等緊隨其后。但激進加息,真能解除通脹警報嗎?
5月份,美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8.6%,創1982年以來新高;歐元區CPI同比上漲8.1%,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土耳其、阿根廷等國漲幅更是超過50%。
普遍觀點認為,本輪全球通脹“高燒不退”可追溯到美國等西方經濟體史無前例的刺激政策。
從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聯儲總資產規模由4.21萬億美元迅速擴張至近9萬億美元,兩年時間累計增長了1倍多。許多西方經濟體亦采取一致步調,開閘“放水”。
在此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巖表示,美國正面臨工資和通脹螺旋式上升帶來的全面通脹。政策刺激導致其需求明顯過熱,加之國內工人短缺,各行業尤其服務業工資跳漲,對通脹形成較強支撐。
如果說寬松貨幣政策為通脹提供了充足“子彈”,在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國際處處長趙公正看來,貿易保護主義則是本輪全球通脹的總根源。美國上屆政府以來采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給全球供應鏈埋下“病根”,“這種破壞當時沒有顯現出來,現在正逐漸萌發。”
如其所言,保護主義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破壞在疫情等突發事件沖擊下徹底暴露,流動性又放大了供需矛盾。俄烏戰事作為突發因素,則進一步加劇了通脹速度和幅度。
面對飆升的物價數字,美國等西方經濟體不得不激進加息,但效果可能有限。
有專家指出,總體來看,未來幾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繼續蔓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制約因素增多,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產業鏈供應鏈在紊亂中繼續重構,俄烏戰事帶來的糧食和能源價格高企可能更為持久。預計本輪大通脹還會持續較長時間,明年美歐等主要經濟體CPI才可能有明顯回落。
尤其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繼續泛濫,供應鏈風險溢價還在擴大。
如今年3月初,美國政府正式頒布一項新規,將聯邦政府采購的“美國貨”本土零部件占比從目前的55%提高至75%,并為關鍵零部件制定新的“價格優惠”政策,包括半導體、關鍵藥物成分、先進電池等。分析認為,該政策核心是推動制造業回流,保護主義色彩濃厚,不利于推動市場競爭,推高了美國政府采購成本和通脹水平。
治理高通脹已成全球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與國際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物價水平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5月份CPI同比上漲2.1%,顯著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
郭麗巖認為,迎戰本輪世紀疫情和極端天氣過程中,中國在糧食、基本能源保供穩價方面交出了合格答卷,是綜合治理能力的體現。特別是產、供、儲、銷等全鏈條壓實的一整套長效保障機制經受住了疫情大考。
此外,中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這種穩定的宏觀政策取向,也讓觀察者相信中國不存在全面通脹基礎,且仍有從容的政策空間。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預計,今年下半年中國CPI將溫和升溫,PPI振蕩下行,全年CPI略高于2%,可以實現3%左右的預期調控目標。
就治理全球高通脹而言,多位專家指出,比一味加息收緊貨幣政策更重要的是,始作俑者美國必須盡快糾正“損人不利己”的錯誤政策,加強國際合作。
其中,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是當務之急。有研究認為,美國如果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可以降低通脹率1.3個百分點以上,并為每個普通美國家庭每年節約支出1200美元。
此外,還要盡快推動俄烏和平談判。推動緩和并結束地緣政治沖突,取消對俄制裁,促進全球糧食、能源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恢復正常秩序。同時積極合作抗疫。幫助落后國家應對疫情,加快修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促進商品正常生產供應。(完)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