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 龐無忌)“平均一天就有超過兩次調控”,這是今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真實寫照。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上半年中國各地出臺房地產相關政策超460次,較去年同期增加逾六成。在限購、限貸松動,提供購房補貼等傳統政策調整之外,近期,各地為穩樓市開始出“奇招”了。
日前,南京一樓盤推出“西瓜換房,最高抵10萬元(人民幣,下同)”活動,以10元一斤的價格充抵房款。無錫一樓盤推出“水蜜桃抵房款”活動,最高可抵約18.89萬元。前段時間,河南兩縣房企還推出“大蒜換房”和“小麥換房”活動,不過隨后因輿論關注走度高而被開發商緊急叫停。除此之外,還有開發商祭出“買房送豬”“購房幫就業”等“創新型”的促銷手段。
值得關注的是,這類促銷大多在縣城或者城市遠郊,吸引的是縣城、鄉鎮居民或者進城群體。對于用來充抵購房款的農產品,開發商多為溢價收購,相當于給房子打折,實質上還是變相降低房價,甚至寄望以此突破限價約束。
開發商五花八門的營銷手段之外,各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的穩樓市措施。
其中,“一人買房全家幫”的公積金政策頗受關注。珠海市近日出臺公積金新政稱,實行“一人購房全家幫”。珠海市繳存職工可提取賬戶余額的90%幫助其直系親屬(配偶、父母、子女)購房支付首付款,也可逐月提取公積金用于幫助其直系親屬償還購房貸款。據市場機構統計,目前已有天津、江西贛州、河北滄州、河北秦皇島、廣東潮州等10余個城市出臺類似的政策。
近期樓市的另一個熱詞是“房票”。這個幾年前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詞匯近期又重新回來了。“房票”類似支票,其中開具的是相應的拆遷安置補償。例如:鄭州近期提出,對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推行房票安置,對被征收人使用房票購買商品住房,給予安置補償權益金額8%獎勵,且不計入家庭限購套數。手持房票的被征收人可以在鄭州各區買房,以房票充抵房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河南鄭州、河南信陽、江蘇宜興、浙江溫州、浙江寧波、河南許昌等多個城市開始發放“房票”。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相比傳統的實物安置或者貨幣化安置,房票模式之下,地方政府在拆遷補償方面的支付壓力大幅下降了,啟動資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有利于市場穩定。不過,經歷過去多年樓市爆發式增長,啟動“房票”的城市基本都是庫存積壓較嚴重的區域,其對商品房市場的實際影響尚有待觀察。
此外,許多城市把房地產政策和鼓勵生育綁定在一起。比如:一些城市規定,多生孩子就能多買房。南京、東莞、寧波等地,對二孩或三孩家庭允許在現有限購套數基礎上可新購1套房。還有許多城市給三孩家庭提供購房補貼、契稅補貼等。近期,浙江省出臺新規稱,對三孩家庭購買首套自住住房且首次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貸款額度可按家庭當期最高貸款額度上浮20%確定。
為何各地樓市政策“奇招”頻出?廣東省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理解這樣的政策,必須要著眼于一個大的背景,就是當下購房意愿不高、信心不足。交易量不足會拉低信心,這又導致預期進一步轉冷,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于是,許多地方不得不出新招、奇招以創造需求,激活交易量,這也是提振信心和扭轉預期的前提。
中國龍頭房企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近日公開表示,從短期來看樓市已經觸底,但恢復將是一個緩慢和溫和的過程。他指出,雖然房地產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規模可能有所回落,但是仍然是一個10萬億元(人民幣)級別的市場。而且房地產實際上有千年歷史,常做常新、常做常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