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壽光7月1日電 題:“中國蔬菜之鄉”壽光返鄉潮正盛 青年菜里“淘金”圓“致富夢”
記者 沙見龍
中國北方夏日凌晨3時,天剛蒙蒙亮,李萬慶安排好雇傭來的村民,換上勞作時的行頭,將改裝的三輪車駛入自家近400米長的五彩椒大棚,開啟了新一天的采摘工作。盡管已進入收尾季,但大棚內彩椒仍清香撲鼻,透著豐收的喜悅。
山東壽光享有“中國蔬菜之鄉”美譽,是中國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圖為商戶在物流園內打包南瓜裝車發貨。 沙見龍 攝1989年出生的李萬慶,是“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一名返鄉創業青年,現有3個五彩椒優質大棚,面積約3萬平方米,年收入超50萬元(人民幣,下同)。每到收獲季,新鮮的彩椒通過當地農業合作社銷往中國各地,有的甚至遠銷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在壽光,金融機構助力著蔬菜產業發展。圖中,使用農行惠農e貸資金租賃蔬菜大棚的菜農,正在勞作。 王殿昌 攝“回鄉創業不僅是為了生活,還有一種感恩的情懷。”李萬慶在外干過汽修、當過技術工人,但家鄉蓬勃發展的蔬菜產業和日新月異的鄉村環境,讓他萌生返鄉情節。“在鄉村振興大潮的驅動下,農村事業大有可為,讓年輕人看到了干事創業的好機會。”創業近10年,他廣泛學習、大膽投入,甚至給村里帶來了許多“玩棚”新思路,成了村里最早一批返鄉青年的杰出代表。
在農行惠農E貸貸款支持下,蔬菜喜獲豐收。菜農在蔬菜收購點銷售櫻桃西紅柿。(資料圖) 王殿昌 攝李萬慶所在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是一個典型的五彩椒種植專業村,憑借“斟灌彩椒”品牌年收入1.4億元,從偏遠小村搖身變成山東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透露,目前,村里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中“70后”300人,“80后”130多人,“90后”20人,返鄉大學生21人,退役軍人26人。“這些年輕人有知識、能鉆研、會經營,已成為彩椒生產經營主力軍,他們家庭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圖為壽光菜博會一隅。(資料圖) 劉敏 攝在距離東斟灌村不遠的壽光孫家集街道瑞航家庭農場,36歲的“農場主”鄭景渠向記者展示了智慧大棚的自動控溫、通風、灑水、卷簾等功能,所有流程都通過手機智能系統實現。同樣是返鄉創業的他直言,在壽光用手機種菜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手機早就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新農具”。
在外闖蕩多年的鄭景渠深知,現代農業不再像父輩那樣單靠人、純靠天,還得靠科學和技術。2020年,他返鄉創建了集果蔬育苗、種植、采摘、農產品深加工、冷鏈物流、技術研發和培訓等于一體的現代化數字家庭農場。目前,農場建有11個高標準智能化溫室大棚,解放了大部分人力,探索出“互聯網管理+農場+新型職業農民”的組織模式,實現了農場集約化、規模化、數字化高效運營。
與前兩位返鄉青年不同,1989年出生的王建文搶抓2016年左右中國物流行業蓬勃發展的機遇,返鄉成立公司投身電商行業,銷售壽光蔬菜。6小時售出125萬斤羊角蜜、一天賣出10萬斤無刺黃瓜、單月銷售200萬斤貝貝南瓜……借著壽光蔬菜的名氣,王建文和他的團隊屢次創下生鮮界單品銷量全網第一的佳績。
王建文告訴記者,壽光是中國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買全國,賣全國”,每年一屆的菜博會更是將壽光蔬菜推向世界。在他看來,壽光本地的蔬菜種植技術高,蔬菜品質好,政府部門對蔬菜產業培育還有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電商銷售壽光蔬菜是不可多得的選擇。2020年,壽光市政府與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開通了壽光蔬菜旗艦店,交由王建文團隊運營。2020年,王建文的公司銷售額達4.6億元,團隊從最初幾人增至150余人。次年,公司銷售額突破6億元。
記者走訪壽光期間發現,上述案例只是壽光青年返鄉熱潮中的一個個縮影。很多大學畢業生和已進城就業的年輕人再次回鄉,接過父母種大棚的“接力棒”變身“棚二代”“棚三代”,用勤勞、知識、見識、人脈“澆灌”土地。在他們心里,家鄉的蔬菜產業是有奔頭的事業,吸引著他們勇做“新型農民”。
目前,壽光蔬菜產業從種子研發、種苗培育,到種植管理、銷售加工,再到蔬菜質量標準認定,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2020年,壽光蔬菜產業集群被確定為中國首批建設的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無論體系和品牌優勢,都大大提升了壽光蔬菜附加值,讓種菜農民更有信心和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