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上周五,備受市場認可的“最準”數據——美國亞特蘭大聯(lián)儲GDPNow預測模型預計,美國二季度GDP將萎縮2.1%,較前一日的預測值-1%大幅下修。此前,美國一季度GDP增速為-1.6%,從傳統(tǒng)的衰退定義來講,若二季度繼續(xù)萎縮則將意味著美國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
此外,6月美國供應管理協(xié)會(ISM)發(fā)布的美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PMI)由前月的56.1下降至53,遠低于54.5的市場預期,創(chuàng)兩年新低。超預期下行明顯加劇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恐慌。此前,作為歐洲兩大“火車頭”的德國和法國經濟增長也在急速放緩,歐元區(qū)的PMI指數降至51.9,創(chuàng)16個月新低,由此兩大地區(qū)的PMI指數全部大幅低于預期水準。典型的結果表現在有色金屬市場上。今年二季度,國際銅價跌幅20%,鋁價跌幅30%,鋅價跌幅24%,錫與鎳則分別下跌38%與29%,創(chuàng)下史上最大跌幅紀錄。
從市場消費信心來看,6月份歐美市場信心幾乎已跌至谷底。歐元區(qū)6月份消費信心指數為-23.6,德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更是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達到了-26.2。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布的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為50.0,創(chuàng)下自上世紀40年代末該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點。在美國經濟降溫信號頻出之后,一些報告“歡呼”認為,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將轉向,推動其路徑轉向保增長。然而,這種判斷恐怕過于樂觀了。
在一季度的經濟負增長后,歐美等發(fā)達經濟體的通脹緩和了嗎?最新公布的歐元區(qū)6月CPI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達到了8.6%,美國5月通脹為8.6%。實際上,歐美通脹加速的主要動力是能源價格,歐元區(qū)6月的能源價格同比上升了41.9%。
7月中旬,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將面臨關閉,由此帶來的歐洲能源危機將進一步升級。當前,歐洲不得不搶購煤炭,造成全球煤炭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劇,已經導致6月底國際煤炭現貨價格指數首次突破400美元。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分析師甚至警告,如果美國和歐洲的懲罰措施激起俄羅斯報復性減產,全球油價可能達到每桶380美元。
一邊是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的跡象不斷顯現,衰退擔憂加劇,另一邊卻是歐美發(fā)達經濟體的通脹壓力絲毫沒有減弱。隨著對俄制裁的各項措施不斷落地,未來幾個月,歐美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滯漲局面恐有進一步向縱深演變的可能,投資者有必要未雨綢繆,對此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