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7月中國匯豐制造業PMI初值52,創18個月新高,高于51.0的預期。這也是連續第二個月制造業指數高于50的分水嶺。高于50的PMI意味著制造業活動處于增長而非萎縮的狀態。4月以來,中國政府秉持穩增長基調,陸續出臺定向降準等微刺激措施。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7月經濟活動繼續改善,表明此前推出的微刺激措施仍在釋放其影響。預計未來幾個月內,決策者將維持寬松政策立場,以鞏固經濟復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略高于或略低于7.5%的目標都可接受,只要經濟能帶來新的工作崗位和更高的薪水。
受到政府微刺激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在二季度略快于預期。但一些分析師表示,經濟的復蘇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的幫助。
經濟學家相信,在房地產加速降溫的情況下,北京很可能進一步推出刺激政策,以接近7.5%的增長目標。四月來,中國陸續推出刺激政策,包括定向降準、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支出以及加速鐵路以及保障房建設。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銀河期貨研究中心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對此進行評論。
經濟之聲:匯豐制造業PMI的持續回升能否說明經濟回暖日漸明朗,政策加碼概率下降?
付鵬:這說明前期政策的效果已經通過PMI的官方數據體現出來了,尤其是匯豐的PMI更多的反映是一些中小企業的情況。從現在來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實際上承受壓力比較大的是這些中小企業,如果它的訂單情況和復蘇情況都比較樂觀,那么相對來講經濟復蘇的跡象是比較明顯的。四月份之后的微刺激,還有穩增長基調,現在來看政策的效果已經逐步體現出來。后期從官方的態度來看,要保持整個結構的穩定性,盡量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政策后續的預期對于整個經濟延續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盡量不要產生經濟復蘇了以后微刺激的政策就逐步的取消的情況。
經濟之聲: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經濟有一個逐步的回升。所以說匯豐7月PMI應該說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宏觀經濟企穩復蘇,力度可能是強于預期的。另外就是指數當中特別關注到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經濟狀況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改善,這樣一個穩增長的目標已經達成。但是產能過剩還有房地產調整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可能周期性的行業表現會依然比較的困難,甚至有經濟學家分析在房地產加速降溫的背景之下,北京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出刺激政策來接近7.5%的增長目標,您覺得這種可能性大嗎?
付鵬:房地產包括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被淘汰,在這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中是重中之重。我們不再提刺激政策,而是提出微刺激,有些行業我們要支持,有些行業還是要從緊。我覺得這個政策短期內大幅度松碼的可能性不大,雖然現在各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的差異性和利益驅動,導致對于限購有所松綁,但是北上廣深目前來講可能還不大,可能會采取這樣的政策去力保區域經濟的增長。因為從政策的態度上來講,這些地方調結構的任務要遠遠大于增長的速度。
經濟之聲:接下來我們回到7月PMI匯豐指數,來看一下它的分享指標。新訂單指數達到53.7%,也是創出了18個月的新高,就業指數雖然說有所改善,但是這個就業指數依然還是低于50的榮枯分水嶺,意味著制造業的崗位還在不斷的減少。而我們注意到上周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略高于或者略低于7.5%的目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只要經濟能帶來新的工作崗位和更高的薪水,那從這個分向指標,就業的指標來看,這個問題應該如何來解決呢?
付鵬:我覺得這也是制造業面臨轉變的一個結果。以前的制造業過多依賴于勞動力,但是勞動力的成本逐步上升,和生產效益之間的這種替換關系本身就會發生,所以現在很多的制造行業已經開始采用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生產線來替代原有人工生產。看到的結果可能是制造業有復蘇跡象,但是中國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有一個內部的調整結構,就是從東向西的調整過程,現在關鍵是東部的就業,如果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那就說明東部更多的是在從事質量上的提升,我們還是要看中西部區域的就業增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