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陸的劇作家羅懷臻作為論壇第一單元——大會演講的第一位演講人,他不講大道理,而是通過已離開河南家鄉的父親一直撥弄手中的半導體想調試到河南的豫劇、母親對淮劇藝術家馬秀英的崇拜至極,以及自己因為去看表姐演出,聞到后臺的油彩味道、聽到戲曲的聲音而被戲曲喚醒,女兒是在他戲曲作品的記憶中長大并也從事了戲曲事業的幾個家庭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中華傳統戲曲的愛和憂。羅懷臻在他“種植中華傳統戲曲的當代記憶”的演講中,動情地說到,戲的背后是家鄉,是最純正的方言,每一代戲曲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和情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記錄著中國大家庭形成的譜系和各地域的語言。越是現代化、城市化,越要強調對地方民族文化的尊重。他擔憂地說,現在上海的孩子普通話比上海話說得好,英文比中文說得好,方言的消失將會隔斷中華文化的傳統,為此現在上海已為孩子們在學校開設了方言課,我們就是要像種樹一樣地種植傳統文化。戲曲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有傳承,傳承使傳統戲曲成為地域文明的延伸,成為民眾情感的慰藉,成為社會進程的縮影。羅懷臻的演講既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他人。
臺北市報業商會同業公會理事長林圣芬作為第二位演講人做了題為“尋找中華文化、文創產業與傳媒產業的三贏模式”的演講。他把傳媒產業比作中國古老傳說中的牛郎,把廣義的文化創意產業比作織女,二者之間,雖然情緣早具,可現實中卻是若即若離,甚至比不上牛郎織女至少每年總可以在七夕時在鵲橋相會一次的情況。他認為兩岸文創產業與媒體產業,除了根源相同,也同樣擁有中華文化這個源頭活水,這既是文創產業創意來源的靈山寶庫,也是傳媒產業依附、報道的重要憑借,中華文化就是連接媒體產業與文創產業的橋梁紐帶。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不僅是報道者,也是整合者,又是主導者。來自香港的設計家靳埭強用繪畫語言通過視頻展現,講述了香港的市井生活、自然風貌以及香港人的夢想。與會者看出了他作品中濃濃的愛港情感。來自澳門的教授戴定澄做了題為“澳門天主教禮樂文化及音樂生活”的演講。來自大陸的畫家梅墨生以“立足傳統立場、弘揚人文理念、再造中華輝煌”為題,從中國文化的誕生談到鴉片戰爭以來的文化走向與命運,其演講充滿了反省和批判的思考。第一單元最后一位演講人是來自臺灣的王信文,他從地域文化出發分析了臺灣文創園區之認知缺口與營銷策略發展。六位演講人的話題可謂廣泛、豐富、多樣,這也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互 動
尋根與夢想,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海峽兩岸與港澳地區,乃至全球華人共同行動起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科技的大潮中弘揚、傳承、創造、發展。真正做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中華民俗“和文化”這種千年以來生活方式與生存智慧傳承下去,光大開來。真正做到堅守與自信、鑒別與揚棄、補充與拓展、交流與互鑒,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代表們達成了上述共識。討論中間,與會者之間的“互動”成為關鍵詞,有交流、有碰撞、有建議、有共識,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文藝家們,更有責任、更系擔當的是在當下為推進中華文化認同,中華藝術審美的提升,以文化消費的合理推動,作出新的貢獻,完成新的使命。會議最務實的表現應該是代表們責任與智慧的結晶——建設性的意見不可少。比如美術創作與理論組的建議是:中國書畫、攝影藝術創作與推廣,在今天大數據時代如何適應形勢,煥發生命力,這是一個新命題;對今天中國書畫文化的傳承,重要的是在于藝術教育,希望有關方面作出相應的舉措;要重視對敦煌壁畫的保護與展示關系的有機處理;對古代壁畫、中國畫修舊如舊的修復與專業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整合海峽兩岸與港澳地區的文化力量,讓民間力量推動政府力量,在中華文化復興的今天贏得更大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