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子故里山東鄒城舉行了祭孟大典,以紀念杰出思想家、亞圣孟子逝世2303周年,主祭是孟子第七十五代嫡次孫孟祥居先生。大典主要包括啟戶、排班、瘞毛血、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讀祝、焚帛、徹饌、送神等儀式。祭祀時的音樂是上古的韶樂遺韻,八音齊奏,中和雅致;舞蹈是大禹時代的《大夏》,有九十六個舞姿,剛勁舒展,具有漢雕之美。據(jù)悉,冬至祭孟由來已久,但自1948年孟子嫡系后裔孟繁驥離鄒遷居臺灣后,便自行終止。盡管多年來,海內(nèi)外均有不同形式祭祀孟子的活動,但在冬至祭祀孟子,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尚屬首次。
祭祀結束后,孟府習儒堂還舉行了講經(jīng)活動。講經(jīng)是儒家祭祀活動中一項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示先師道統(tǒng)的傳承和文章講習的綿綿不絕。
此前孟子公開課又開講,江蘇師范大學的徐放鳴教授擔任主講,從四個方面解讀孟子的文化精神。一是從世界文明對話的視野看待儒學和孟子。“軸心時代”是東西方文明發(fā)展突起的時代,不同文明的發(fā)生雖無甚關聯(lián),卻為我們今天開啟文明對話締造了一個視角。二是剖析孟子的人格精神。孟子的人格精神具有很強的感召力,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生構成了堅定的信念,以及為實現(xiàn)理想信念而矢志不移的進取精神,形成了自古至今影響巨大的“浩然之氣”。三是分別從社會治理、道德養(yǎng)成、藝術審美等方面分析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四是從現(xiàn)實層面分析孟子思想的傳播和影響。(張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