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主辦的“中國哲學書寫范式反思暨紀念蕭萐父先生冥誕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舉行。相關學者專家50余人圍繞蕭萐父先生的學術貢獻、明清“啟蒙”學說以及中國哲學的書寫范式等議題進行探討。
一、蕭萐父先生的學術貢獻。郭齊勇詳細介紹了蕭先生的生平與學術特點,突出他在啟蒙論說、傳統反思、哲學史方法論與中國哲學史及辯證法史的架構等方面的貢獻。鄭朝波重點探討了蕭先生“學術即政治”的觀點。何燕生肯定蕭先生《禪宗慧能學派》一文的價值,認為蕭文雖然繼承任繼愈、侯外廬的學術思想史的理路,但蕭先生的某些提法更為客觀。柴文華則認為蕭先生的船山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詮釋框架和評價尺度,同時注重現代視域和原典的結合、邏輯思維和詩性思維的結合。高華平則以“詩意書寫”描述蕭先生的中國哲學書寫方式,揭示其中國哲學研究的獨特個性。
二、明清學術與啟蒙學說。蕭萐父先生在對明清哲學的研究中提出并論證了“明清早期啟蒙思潮”。郭齊勇認為蕭先生啟蒙觀的要旨是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尋找自己現代性的根芽,強調本土文化中孕育了現代性。李翔海從“中國哲學對啟蒙時代歐洲的影響”的角度分析“早期啟蒙”說,認為“早期啟蒙”說體現出20世紀“中國哲學”學科發展演進歷程的一個縮影,但我們還應該正面看待被蕭先生視為與明清啟蒙說異質的“宋明理學”。吳根友指出我們既要從中國哲學史如何重新審視的通史角度予以思考,也要從世界歷史的發展走向、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的宏闊視野來思考。張志強對梁啟超、侯外廬、蕭萐父三人的“啟蒙”論說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梁、侯、蕭三人的觀點呈現為一個“正、反、合”的態勢。
三、中國哲學書寫范式的反思及展望。孫邦金指出中國哲學界應從“比較哲學”過渡到“世界哲學”,從“求同”過渡到“求通”。鄧輝用“現代中國的小傳統”稱謂184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他反思現代中國的小傳統,指出我們既不能打倒它,也不能順從它,而要努力創造現代中國真正的文化本位。李承貴則探討20世紀中國哲學“自我認知”的方法與范式。田文軍則認為中國哲學史作為一個現代學術門類,應當是涵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學、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以及中國哲學史學史的學科群,而張岱年先生對這一學科群具有全面的開拓之功。蔣國保指出,學界應認真研究學術史與思想史的本質區別,重新寫出具有“元學術史”性質的中國學術史。
四、以個案研究探討中國哲學研究范式。林安梧指出《論語》中隱含著豐富的詮釋學思維。丁四新梳理了西漢時期易學史所經歷的演變。林宏星以朱子對《孟子·告子上》的詮釋為線索,對朱子的道德動機及結構進行探究。李大華則分析王夫之解釋莊子的過程中對儒、道二家關系的理解。儲昭華則闡釋了嚴復前后期基于中西比較而形成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轉化的兩種不同理路,思考其當代意義。(吳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