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2月15日電 (記者 曹旭峰) 《中華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系綱目15日在武漢全部完成,其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
該叢書由長江流域19省市48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110位“非遺”研究學者撰寫,是首部系統反映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的叢書。
該叢書全書共有8編6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被列入湖北省重點圖書出版及中國教育部技術研究重要規劃系列,內容涵蓋了長江流域19個省市的神話傳說、音樂歌舞、戲劇曲藝、競技賽巧、美術雕刻、陶瓷漆器、醫藥保健、民俗節慶等8個方面,全書2500多萬字,將于2016年底全部編著完成。
數據顯示,長江干流地區首次列入“非遺”統計項目4948項,長江流域“非遺”項目總數占到中國總數的近70%,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集中區。
叢書主編、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劉鋒表示,叢書展示了長江流域“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地域特色、基本內容、價值特征及傳承狀況。其中,許多內容為首次展示,如“二十四節氣”欄目中關于長江流域52個民族“二十四節氣”的不同描述;“瀕危節俗”欄目中,則將展示南方地區與炎帝有關的各民族農耕文化發展軌跡。
“現在許多節慶變成了簡單的‘符號形式’,節慶的傳統內涵正在逐漸消失,非常令人心痛,搶救和保護中國的‘非遺’文化已經刻不容緩了。”劉鋒說。
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方柏松認為,隨著長江流域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提升長江文化影響力也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叢書首次將長江流域19個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串連起來進行研究,對理清長江流域的文明體系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