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楚思齊)山陽縣紀委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推行“鎮紀委委員工作室制度”,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瓶頸,收到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具有極強的示范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值得稱贊推廣。
功效一:改變了過去鎮紀委委員只掛個名,沒有意識、動力和機會參與紀檢監察工作,體現了紀委委員在崗就要監督履職的目的。紀委委員必須姓“紀”,不論他們屬于那個職級和崗位,都應當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發揮職能,做到有位有為。
功效二:減少了鄉村百姓越級上訪的問題。紀委委員每月悄悄深入村組農戶,問民情、查民怨、知民難,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向侵害群眾利益的單位發出限期督辦單,對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實施監督問責,將村組干部、鎮級部門手握實權干部可能發生的違紀違法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有效化解了群眾積怨,減少了百姓上訪,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功效三:實現了對基層干部的有效監督和保護。紀委委員進村入戶上門查訪,這從心理上給基層干部打了廉潔從政的預防針,形成了“群眾投訴有門、紀委監督有力、干部不敢腐敗”的良好局面。讓覺悟不夠的干部沒機會做手腳,群眾的利益自然得到保障。
“鎮紀委委員工作室制度”從本質上解決了服務群眾、監管干部、促進發展的短板,解決了一些干部心里沒有群眾、服務群眾意識不強的問題。只有把群眾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做出的決策才能受到群眾的擁護,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