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張 勇)社區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家園文化”,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的特點,要吸引群眾參與,就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
身居同一個社區,卻是鄰里關系疏遠、人情味淡薄,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眼下城市社區的一個通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一方面,以自然經濟為依托的傳統農村社區,轉變為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城鎮社區;另一方面,一批“單位人”變成了“社區人”。城鎮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變了,一個個新的社區建立了。然而,與社區相匹配的新的社區文化尚未很好形成,成為目前文化建設的一個盲點。因此,探索新型社區文化建設十分必要。社區文化建設得好,既能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倡導健康的民風民俗,又能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宿認同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緊張程度和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加。作為人們賴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場所,社區不僅要具備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硬件設施,更要有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成為大家的“精神家園”。在物質生活逐步提高后,人們對精神及文化生活表現出極大渴求,希望參與、融入到文化活動中,而社區文化便順應了群眾的需求。
社區文化要吸引群眾參與.首先,社區活動應貼近實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自然融入生活,才能得到群眾的響應和歡迎,才能呈現出人氣旺、場面熱的景象。社區活動應努力將每個家庭中的老小成員都吸納進來,增強社區文化對家庭的感召力。其次,要有更加專業的策劃研究,通過組織、引導、推廣、提高等方式使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吸引更多人參加。社區文化的主體是居民,只有讓居民參與文化建設、決策、組織的全過程,社區文化才能真正體現本社區的特色。
我們應該看到,眼下很多社區現有的文化活動隊伍,多數由群眾自發組織,或由原來的業余文體骨干組成。因此,如何加強對他們的技能培訓和管理引導也需認真研究。面對新問題,只有不斷提出新的解決辦法,才能做好社區文化建設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