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張 勇)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58.6%的受訪者看好元宵節,38.6%的看好除夕,37.2%的看好重陽節。節日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節日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許多優秀的文化都沉淀其中,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塑造民族品質、培育民族氣節、弘揚民族精神都有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傳統節日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節日氛圍淡化的傾向,傳統節日所承載的豐富文化意義有些已經被人們淡忘。人們經常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事實上,其它傳統節日也大都如此。一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儀式慶典被簡化甚至省略,節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經失傳,過節的氛圍越來越淡。此外,節日的深層文化內涵缺失,過節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節日儼然已經變成了“消費節”、“旅游節”。傳統文化的發展靠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而目前傳統教育缺失,許多青少年對傳統節日越來越陌生。英語教育的大眾化使得英語國家的文化在中國相當普及,一般的青年人都對西方的主要節日有所了解。然而傳統文化教育的相對缺失,使得有些年輕人分不清楚公歷與農歷,只知道國外的圣誕節、情人節,卻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清明節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誕老人、玫瑰花和巧克力,卻不知道春節、中秋節究竟有什么文化內涵。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和社會應該采取相應措施,重現節日的文化內涵。
2007年,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和春節一樣列為法定假日,從國家層面為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繼續調整節慶放假制度,值得政府有關部門思考。政府也要積極加強對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避免一些傳統習俗、手工技藝因被邊緣化而失傳。
面向青少年人群加強節日內涵的傳承教育。建議可開設相應選修課程,通過課堂講解、討論,并注重對西方節日文化的正確引導,使青少年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層面認識和體驗傳統節日的深層內涵。還可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習俗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同時,通過傳統節日的禮儀活動、文藝作品等,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民俗既遷,風氣易隨。”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注重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創新,與當下民眾鮮活的生活節拍與韻律相協調。根據時代的需要,在節日活動中傳承、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現代社會先進文化,建立既有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節日文化體系。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應積極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沿革、習俗等內容,為傳統節日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重新煥發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