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張 勇)“一米線”作為一種國際慣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進入我國的。那時,一些地方在銀行儲蓄所、車站售票口、醫院繳費處等窗口單位施行“一米線”服務新方式,倍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所謂“一米線”,是指在公共環境中,尤其是營業窗口前,標志于地面的線或設置相應設施,以此提示排隊辦事的人員,應與正在窗口辦理業務的第一名人員保持一米的距離,不要緊跟或圍擁。這既是防范經濟泄密,尊重公民個人隱私權,也是檢測公民個人文明素養的“標準線”。
然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一米線”在許多地方幾乎成近擺設。據媒體公布一項資料顯示,90%的人沒有遵守“一米線”,更沒有“拿著當回事”。推及來說,“不拿著當回事”的何止“一米線”?諸如排隊加塞、購物插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踐踏草坪、亂闖紅燈、行車不懂禮讓、公共場所大聲接聽手機等等,不僅顯失一個地方的文明水準,而且也大丟這個地方的臉面。弄不好,還會對這“一方水土”之上的世態人情產生個八九不離十的評判。
究竟原委,一是確有一些人受年齡、地域或閱歷限制,沒有接觸也不知“一米線”為何物,更不懂得看不見“一米線”也應自覺遵守的道理,不守規矩尚有可原;二是明知“一米線”卻為了“搶時間、占便宜”故意越線,人為加塞,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三是缺乏對“一米線”之類文明道德的教化,以及對不文明行為的法規約束。守規矩的總是“吃虧”,壞規矩的反倒“得益”,就不利于治丑揚美、弘暄正氣,也難免有人隨波逐流,習以為常。
實際上,“一米線”規則不只在于尊重公民個人的隱私,展現現代人應有的基本文明素養,而是有著社會心理學的依據。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曾對此作出界定:45至120厘米是朋友和熟人之間的距離,120至210厘米是一般社交空間,人們日常活動通常保持在120至210厘米這個距離,而陌生人之間一旦越過這個距離就會令人別扭和不安。這個界定科學不科學,只要沒身處地一想就會明白,如果你在銀行取款或輸入密碼時,一群人不守“一米線”瞅著看,心里會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米線”怕是最低標準的排隊文明界限了。
社會倡導和諧,國民崇尚文明。“一米線”作為“文明線”“道德線”和“隱私線”,既應持守在現實生活里,更要根植于大家的心目中。遵守“一米線”,既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更尊重了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則。只有人人從自己做起,個個從“小事”守護,“一米線”才能刻到每個人的心里,釋放出最大的文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