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一只木桶,儲水多少是由箍桶的木板共同決定的,只要有一塊木板較短,水必流出,其他木板再長也無用,反而越長越浪費木材。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木桶原理”。同理,地方政績考核如只重GDP這一塊木板,而不顧教育文化、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生態建設等“短板”,那么不但徒費資源,還造成越發展,“短板”越拖后腿的惡性循環,政績之“水”必然流失。
去年以來,中央到地方政績考核評價不再唯GDP,而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標,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化建設、生態建設、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深度觀察一年多來的實踐成果運用,各地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想把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政績之“水”儲好,就不僅要把“長板”做好,更要繼續把“短板”做長。
相對而言,文化建設向來是各地的“短板”之一。新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給文化建設帶來了新機遇,明確要求把文化建設作為對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考察的硬指標,看文化建設的實際成效。文化建設的成果體現在先進文化引領、體制機制創新、文化生產力釋放、社會創造活動迸發等方面。文化建設對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就必須把文化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同為考評體系的主要內容,加以激勵和約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大量的改革發展工作需要資金去支持、人員去落實、政策去扶持。政績考核更加重視文化發展程度,就必然促使地方黨委政府從資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為文化發展聚集更多更有利的條件,讓文化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風景越好。
以往,一些生態脆弱地區對自然文化資源重視不夠,為全力打造經濟這塊“木板”,急功近利,不惜對人文和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破壞開發,耗費了文化資源,破壞了自然環境,“短板”越來越短,反而阻滯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果經濟難以為繼,資源破壞殆盡,政績之“水”流失,群眾也不認同。新的政績考核明確對生態脆弱文化資源富集的特定區域,不再考核GDP,而是要全面評價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這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迎來了發展機遇。這一切都考量著為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戰略眼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事關人心凝聚、社會和諧、國家興盛。只有經過深思熟慮,具有遠見卓識,才能在新常態下抓住新機遇,不斷把文化事業推向前進,真正把“短板”做長,讓文化政績之“水”注滿,源遠流長,澤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