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強化培訓促包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機構,采取豐富多樣的培訓形式,圍繞全區區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扎實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著力培育一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使貧困群眾真正掌握致富本領,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按照“需要啥、培訓啥”的原則,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力爭每個貧困戶至少一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為實現穩步脫貧打好基礎。加強對包扶干部的業務培訓,提高包扶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激發包扶工作活力,不斷提升包扶實效。
六、發展產業促包抓。根據包扶村實際情況和傳統習慣,堅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致富路子,發展致富項目,依靠項目帶動,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通過項目爭取上級支持,解決資金投入不足問題。依托資源優勢,培育發展種養等特色主導產業,使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特色產業,每戶貧困戶都有一個增收項目,為群眾脫貧致富奠定基礎。另外,通過土地有償流轉、就地務工等形式,建立主導產業商品基地,吸納更多群眾參與基地建設,增加經濟收益。堅持長期項目與短期項目有機結合,既抓現成,又謀長遠,做好三個結合,即林果業與養殖業結合,種植業與加工業結合,種糧與勞務結合,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七、轉變作風促包抓。建立區級領導包抓示范點機制,堅持“一把手”負總責,進一步夯實包扶單位的責任,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查進度、查實效,帶頭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層層傳導工作壓力,確保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將全區劃分為18個片區,各片區包扶部門組成一個包扶工作團,每個工作團確定一個牽頭部門,配合所在鎮辦統管片區內“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負責包扶工作的督促、檢查、資料收集、匯總等工作。把進村入戶、訪貧問苦、解決問題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抓,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把“雙包雙促”扶貧攻堅工作作為衡量部門和干部實績的標準。積極探索建立督查考核獎懲機制,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核獎懲,不斷提高包扶部門和包扶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包扶工作取得實效。(王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