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賈建剛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強總理帶著黨中央、國務院對秦巴山區人民的親切關懷,深入鎮安走訪慰問群眾,實地調研視察扶貧開發工作,發出了“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的號召??偫淼闹匾甘揪駷槲覀冏龊酶黜椆ぷ魈峁┝藦姶蟮木駝恿头较蛞I。兩年來,我們全面落實移民搬遷、金融扶貧、旅游扶貧、園區承載、合作社帶動五種路徑,建立精細管理、駐村幫扶、全程監督、投入保障、考核考評五項機制,著力推進精準扶貧,加快富民強縣步伐。
實施移民搬遷,把改善條件與改變觀念相結合。對低收入貧困戶,按照人均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采取共建或公租的辦法進行搬遷;對無勞力、無積蓄、無安全住房的特困家庭,建設30-50平方米安置房,實施“交鑰匙工程”。兩年來,全縣累計有5537戶1.97萬貧困群眾實現搬遷安居。對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貧困區域的群眾,采取“統一建房、差異補助、整體搬遷”的辦法,建搬遷點4處安置380戶,幫助1000多名群眾徹底告別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同時,按照靠城、靠鎮、靠園區的原則,累計建設集中安置點108個,按照社區標準配建了公共服務設施。
實施金融扶貧,把資金扶持與項目支撐相結合。創新金融扶貧機制,由政府籌措擔保資金投放給銀行,并根據市場需求和群眾發展意愿,幫助貧困戶選準致富項目,銀行向農戶投放貸款,利率在現行基礎上優惠30%,政府再給予50%貼息,實現了“群眾得實惠、銀行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互惠共贏??h財政籌措4000萬元作為精準扶貧貸款儲備金,由鎮安農商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投放貸款,累計發放儲備金貸款2.48億元,落實致富項目5000多個,扶持帶動45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實施旅游扶貧,把美麗鄉村與產業轉型相結合。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把全域旅游融入精準扶貧之中,積極探索“生態美”與“百姓富”相融合的新路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扎實推進古興隆寺·唐遺址公園、云蓋寺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塔云山、滑水河黑龍觀等景區建設,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扎實推進青銅關鎮豐收村、云蓋寺鎮云鎮村、木王鎮桂林村等10個“秦嶺美麗鄉村”創建,建設農家樂集群5處500戶、客棧15個、鄉村旅館30戶。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推進木王山、北陽山等區域的深度開發,做好鎮安抽水蓄能電站、云鎮水庫、旬河梯級開發等庫區水體景觀建設,帶動片區整體脫貧。
實施園區承載,把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相結合。為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我縣以重點產業園區建設為龍頭,著力推進產城融合,吸納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建設循環工業園區,集中打造月河鎢鉬產業園、云鎮中小企業孵化園等重點園區,新增就業崗位2000多個。建設扶貧創業園,在永樂、高峰等地的規模搬遷社區周邊建設小微企業園區7個。建設返鄉創業示范基地,投資1.2億元建成回鄉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立回鄉創業協會,接納100家創業團隊入駐,吸引貧困大學生創業,新增創業就業崗位500多個。
實施合作社帶動,把搭建平臺與融入市場相結合。為了有效解決貧困戶信息缺乏、信心不足、進入市場難、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我縣探索出“合作社引領、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參與”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板栗、烤煙、茶葉、魔芋、油用牡丹等致富產業,吸納貧困戶通過土地林山入股“分利”、勞務打工“掙錢”、發展產業“增收”,幫助貧困戶實現多渠道增收。全縣共發展烤煙、茶葉、魔芋等合作社500多個,社員6000多人,其中貧困戶社員3400多人,建成龍頭企業15個、產業示范村32個、產業大戶2130戶,帶動8800多戶貧困戶就業增收。借助合作社組織優勢,發展“互聯網+綠色農產品”,開拓市場,暢通貧困農戶產品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