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會接受希特勒上臺
至于德國為什么會接受希特勒的指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戰勝國的政策失敗。這個政策為納粹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礎;它使我們產生了失業現象,要負擔著重大的賠款,割去相當多的領土,喪失了自由、平等和軍事力量。當那些勝利國起草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他們并沒有遵守威爾遜十四點的理想,因此才使德國人民對各強國都喪失了信心。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在國外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外交成就;在國內也不能解決德國人民的困難,所以希特勒登高一呼,馬上就贏得了不少的擁護者。換句話說,這是勢有必至,所以并不是德國人民特別容易受到鼓動。
希特勒所提出來的謊言是說,在國外他可以取消不公正的凡爾賽條約,在國內他可以消滅失業現象和取消不必要的黨爭。這也正是每一個德國善良人民所具有的共同希望。當然不會有一個人反對他。在希特勒以前,那些政客們的確是太無能,他們的行動是一點作用也沒有,所以更驅使許多人都投到卐字旗幟之下。大家總記得1932到1933年間的德國情形。失業人數在600萬人以上,連他們家屬一起算起來,那就是至少有2500萬人在挨餓。青年工人不僅是在柏林,而且在德國各大城市中游行示威,犯罪的人數也增加了。
英法兩國拒絕準許德奧兩國在經濟上締結聯盟關系,事實上,這個聯盟對于改善兩國經濟情況,功能實極有限,而且在政治上絕不會有害于英法兩個強國。當時奧地利由于圣澤門和約的限制,已經走到了經濟總崩潰的邊緣。它若不和其他大型工業地區發生經濟上的聯系,那么它就無法生存,現在就希望所謂歐洲經濟聯盟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那個時候,阻止德奧兩國在經濟上締結同盟關系,實在是使最“傾向西方”的德國人,也感到十分不愉快。這時歐戰已經結束了十二年,德國加入國際聯盟也已經有六年,而勝利國家的態度還是這樣,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更引起了極大的惡感。這個事件使希特勒在1931年和1932年當中,連續在選舉上獲得了重要的勝利。
延伸閱讀:“強國夢”下的狂熱:德國人為什么擁戴希特勒
現代德國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訴諸理性。但在上世紀30-40年代,整個德意志民族都卷入了納粹的戰爭,導致了德國和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
“以追求強國為起點,以落得虛弱兼分裂的國家而終結”,再一次地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一個大國如果任由民族主義情緒泛濫,一味地激發民族仇恨心理,卻又缺乏民主和保護自由抗爭的機制,這一定會導致本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后于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后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么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民眾的心,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