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曹操高陵被確認,彭山蓮花村一些村民稱當地有劉備墓后,閬中張飛墓葬是否真身、張飛頭顱何時“回家”等懸案,也成了網友們時下關注的熱點話題。
關于張飛墓之說,民間流傳版本諸多,有人稱在張飛的出生地河北省涿縣;有人稱在重慶云陽縣;還有人表示張飛墓就在閬中“工作”過的古城西街的漢桓侯祠等,到底哪里是張飛墓地所在呢?前日,閬中名城研究會副主任劉先澄稱,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對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沈伯俊認為,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一說不應該有爭議。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劉先澄表示,張飛其實是個能文能武的“儒將”,其書畫在當時很有名氣,是三國時流行的“八分書體”的代表。
怎么回事?歷代在史書中描畫的張飛的魯莽形象有誤嗎?揭開事實真相,讓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張飛。
追根“探訪”猛張飛是能文能武的美男子?
張飛塑像奇特,民間賦予帝王待遇
在閬中漢桓侯祠前,有一根“丈八蛇矛”和一面“戰鼓”,相傳,這是這里的鎮祠之寶。在張飛廟里,張飛的形象卻令人驚奇:一尊高達4.5米的張飛文身帝王塑像,張飛身穿黃袍、頭戴皇冠、正襟危坐、文質彬彬,塑像前站著文臣馬齊、武將張苞,更襯托出張飛的威嚴。
張飛文身帝王塑像最早塑于何年,現已無法考證。在人們印象中,張飛是一員目不識丁的武將。但在閬中張飛廟中,張飛為什么當了“帝王”?
閬中名城研究會副主任劉先澄分析,劉禪追謚張飛為“桓侯”,民間一般老百姓是分不清王、侯的,并且在清代嘉慶年間,當地道臺上書嘉慶皇帝,稱頌張飛保境安民,嘉慶皇帝遂封張飛為“桓侯大帝”,這可能是閬中百姓將張飛塑成帝王像的原因,但張飛“稱帝”的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蛇矛作筆,猛張飛是位書法家
人們眼中,張飛一定是勇猛的戰將。實際上張飛的能耐不僅如此,《三國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他還能寫詩,會畫畫。而更讓人驚奇的是,他還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三國志》記載:當年張飛以少勝多,把曹操名將張郃打得大敗。因勝利而喜悅,他當即便以石代紙,以丈八蛇矛作筆,在八濛山上書寫了“立馬銘”兩行隸體大字,以示記功勉士兼羞曹軍。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四川電視臺經常出現的一則電視廣告,威武勇猛的張飛揮舞手中的丈八長矛,高唱:“濛山酒,喝一口,精神抖,單槍匹馬戰張郃……”也唱出張飛當年戰張郃的故事。據南宋時期王象之編著的《輿地紀勝》載:“八濛山,(渠)縣東北七里,不匝者一里,常有煙霧其上,故名。”渠江環其三面,自北向東轉南而去,上山一條小道,僅容一人一騎,南面是懸崖峭壁,山勢險要。
傳說,張飛打敗曹操手下名將張郃之后,洋洋自得,用丈八長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銘。”即后世傳誦的“八濛摩崖”,又叫“張飛立馬銘”。
那么,這塊有史有記的張飛所書的“立馬”石碑現在何處呢?如今在閬中市錦屏山碑林就有一塊。
至于張飛為何有“文氣”,閬中名城研究會副主任劉先澄說,歷史上的張飛本身就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儒將”,猛張飛根本不是“莽張飛”,他的書畫在當時也很有名氣,還是三國時流行的“八分書體”的代表。
慈眉善目、沒有胡須,張飛可能是美男
要說張飛的長相,影視劇中形象實在和美搭不上半毫。然而,2004年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使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生了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