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證實 張飛葬在閬中不應該有爭議
張飛墓大致輪廓完好
一直有說法是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但是該說法是從何時提起的不得而知。四川省社科院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沈伯俊教授說,根據史料記載,張飛在閬中呆了7年,被殺后,頭顱被部下帶至云陽,被云陽人所葬,但身體沒有理由被帶走。綜合古代官員安葬制度等,張飛身被葬閬中不應該有爭議。
對于閬中張飛墓安葬的是身軀,而重慶云陽縣鳳凰山上的張飛墓安葬的是其人頭之說,閬中文管所長鄭勇德表示認同,他還希望,兩處張飛廟結為“秦晉之好”,早日將張飛的頭和身軀安放在一起,讓張飛“身首合一”。
鄭勇德說,專家運用“物探技術”對張飛墓地進行了全方位“物探”,經探測后根據地磁場反映數據,對墓地結構勾勒出大致輪廓,初步判斷:墓地內的墓穴有墓門、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結構。同時探明還有兩處比較明顯的“反應”,測定墓道口有“擾亂”現象,證實了40多年前一群人掘墓時留下的痕跡;另一處“擾亂”點在墓中的東北角處,有早期(明清)“擾亂”現象。
鄭勇德說,張飛墓地歷代備受重視,而現代物探技術證實張飛墓地除了兩個“擾亂”點外,一切原貌尚存,充分證實了張飛墓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