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92年,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從十二大設置到十四大撤銷的10年存續時期。中顧委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為解決干部系統吐故納新、新老交替而創造的一個過渡性的組織形式。
鄧小平提出設顧問最早是從軍隊開始的。1975年7月14日,他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了在軍隊設顧問組的問題。他指出:“設顧問是一個新事物,是我們軍隊現在狀況下提出的一個好辦法。設顧問,第一關是誰當顧問,第二關是當了顧問怎么辦?”“顧問組的組長,不參加黨委,可以列席黨委會,好同顧問組通氣。其他待遇不變,但是配汽車、秘書要變一變。”“顧問也有權,就是建議權。顧問要會當,要超脫。不然,遇事都過問,同級黨委吃不消。設了顧問,究竟會有什么問題,等搞年把子再來總結經驗。”當時,鄧小平提的顧問制度并未完全行得通,雖然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卻沒人愿意當顧問。后來,由于鄧小平再次被打倒,設顧問的事情便被擱置下來。
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出來工作后,在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后就著手解決組織路線問題。鄧小平感到,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和方針的年富力強、有專業知識的干部。確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還不夠,還要有人干。誰來干?靠老干部坐在辦公室畫圈圈不行,沒有希望。
一次,鄧小平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干部會議上講道:“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這是一個新課題,也是對老同志和高級干部提出的一個責任,就是要認真選好接班人。老干部現在大體上都是60歲左右的人了,60歲出頭的恐怕還占多數,精力畢竟不夠了,不然為什么有些同志在家里辦公呢?為什么不能在辦公室頂八小時呢?我們在座的同志中能在辦公室蹲八小時的確實有,是不是占一半,我懷疑。我們老同志的經驗是豐富的,但是在精力這個問題上應該有自知之明。
就以我來說,精力就比過去差得多了,一天上午、下午安排兩場活動還可以,晚上還安排就感到不行了。這是自然規律,沒有辦法。”鄧小平接著說:“粉碎‘四人幫’以來,我們把老同志都陸續請回來了,并且大體上恢復了原來的或者相當于原來的職務。這樣,我們的干部就多起來了。把老同志請回來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強、有專業知識的干部。而沒有這樣一批干部,四個現代化就搞不起來。我們老同志要清醒地看到,選拔接班人這件事情不能拖。否則,搞四個現代化就會變成一句空話。”鄧小平清醒地看到顧問制度只是一個出路,要真正解決問題不能只靠顧問制度,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
從1980年起,鄧小平即開始做退休的準備工作。8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擴大會議,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透露:“中央正在考慮再設立一個顧問委員會(名稱還可以考慮),連同中央委員會,都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這樣就可以讓大批原來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的老同志,充分利用他們的經驗,發揮他們的指導、監督和顧問的作用。同時,也便于使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更加精干,逐步實現年輕化。”
1981年,華國鋒辭職時,黨內外一致要求鄧小平出任黨中央主席,甚至連一些外國領導人也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此種愿望。鄧小平力排眾議,推薦年輕的同志主持黨和國家領導工作。7月2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帷幕剛落下沒幾天,鄧小平便又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座談會上提到設顧問委員會以容納一些老同志的設想,并說:“這是為后事著想。”1982年1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到要老同志讓路,讓中青年干部上來接班的問題時,把它比喻為“一場革命”,并疾呼:這場“革命”不搞,讓老人、病人擋住比較年輕、有干勁、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鄧小平想出兩個辦法:一是勸說一部老同志退出合適崗位,二是設立中顧委。鄧小平有意識地采用這種史無前例的辦法,目的是為了平穩過渡。顧問不任現職,這樣就可以把位子讓給能干四化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