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很難想像這是大漢奸汪精衛早年反清行動被捕時的悲壯詩句。由滿腔悲憤的反清斗士到痛斥日本“為中國腹心之患者”,再到成為侵略者刺刀下的傀儡,如此矛盾心態與巨大的身份反差,實在為歷史所罕見。
石源華
汪兆銘,字季新、季恂,號精衛。其與民國外交的關聯,不僅在于他曾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身兼外交部長達三年多之久,更重要的是他作為國民黨的首腦人物經歷了從反帝先驅到叛國巨奸的變化,因而成為民國外交史研究不可繞過的人物。
篇篇檄文贏聲譽
1883年5月,汪精衛出生于廣東三水。幼年接受家塾的傳統教育。1899年曾獲番禺縣試第一名。1904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費生,赴日留學,大大開闊了他的政治視野。正如他日后自述:“留學法政,從憲法中得知國家觀念及主權在民觀念。從前所謂君臣之義,撇至九霄云上,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興。與新得的民權思想會合起來,便決定了革命的趨向。”
其時,正是資產階級革命蓬勃興起之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與以康、梁為首的改良派在日本東京展開生死論戰。汪精衛加入了革命派行列。他不僅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而且擔任會章起草和評議部負責人。其間,汪氏為駁斥改良派的種種謬說,發表諸多戰斗檄文,在革命黨人中贏得了聲譽。孫中山稱譽汪文“卓見洞識,頗博讀者快慰”,“使中國人士莫不大悟,外國恐怖癥亦為之一掃”。
拒簽對德和約的支持者
1906年,汪精衛從日本法政大學畢業后,隨孫中山赴南洋各地宣傳反清革命,籌設同盟會分會。1910年赴北京謀炸攝政王,事泄未成,被捕入獄,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悲壯詩句。辛亥革命后,他曾積極參與南北議和活動。后赴法國,游離于國內政治斗爭之外。1917年應孫中山之召歸國參加護法運動。
1918年底,廣州軍政府推舉汪精衛為出席巴黎和會的南方政府代表,汪氏雖未接受該項任命,但仍赴巴黎進行實地觀察,并積極參加了歐洲華僑與留學生舉行的拒簽對德和約(包含將戰敗國德國在華利益轉讓日本等內容)的斗爭。1919 年8月,汪精衛在上?!督ㄔO》雜志上發表《巴黎和會與中日關系》等論文,痛斥日本“為中國腹心之患者”,指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源于日本對中國野心勃勃的侵略和英、美、法等國對日本的袒護和列強對中國的聯合宰割,中國雖是一次大戰的戰勝國,但“所受損失,乃甚于戰敗國之犧牲”。這表明汪精衛對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認識有了一次重要的飛躍。
從聯俄反帝到反蘇親帝
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后,孫中山開始推行國民黨改組和“三大政策”,汪精衛成為孫中山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曾任國民黨中央改組委員和國民黨“一大”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
著名的國民黨“一大”宣言,重新解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該宣言即由蘇聯顧問鮑羅廷起草、共產黨人瞿秋白翻譯、國民黨人汪精衛潤色定稿,成為開展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的綱領性文件。1925年3月,汪氏加入孫中山北上行列,成為著名的孫中山遺囑的起草人和見證者,該遺囑強調“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隨后,汪先后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他所主持的國民黨“二大”繼承孫中山的反帝精神,堅持聯俄政策,領導了當時風起云涌的國民革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