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蘇聯領導(尼·謝·赫魯曉夫)總是竭力想‘堅決反擊’中國人的‘特殊觀點’與‘分裂活動’,為此就先是對中國施加精神和政治上的壓力,然后施加經濟壓力,以迫使中國領導人接受我們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形式與途徑、關于國內國際政策的觀念和觀點。最初是在個人會見時的談話中這樣做,然后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論壇上這樣做,隨后又通過采取外交行動和通過報刊這樣做,終于展開公開論戰,日趨尖銳。結果,沖突‘公開化’,引起全世界各種政治勢力的注意,認為是兩個‘共產主義巨人’之間的關系‘破裂’。”
“論戰很快就擴展到蘇中兩國的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然后是經濟關系及其他領域,發展成為日趨尖銳的政治斗爭,而且使用宣傳、外交、經濟和其他種種手段,以至包括使用軍事措施,從而終于導致在邊境上發生武裝沖突。”
(二)是誰把中蘇兩黨的意識形態分歧擴大到兩國的國家關系上?
文件指出:“意識形態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系上,基本上也是出于蘇方主動。在此,我們從一開始就明顯失算:過高估計了蘇聯對中國施加影響的可能性,而低估了中方抗拒對其施加壓力的能力。”
“客觀地講,應當指出,在最初階段,中共和中國領導表現了相當大的克制,但隨后則進行抵抗,其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尖銳, 越來越憤恨。這場逐漸尖銳化的思想斗爭和政治斗爭的邏輯,使用宣傳和外交手段業已無效和毫無結果,則促使采用越來越強大的‘杠桿’如經濟貿易的、國際政治的進一步是軍事的杠桿,來對中國施加壓力。這些步驟越來越擴大了意識形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陣線。被日趨積極卷入這場斗爭的不僅有其他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而且也有被迫對沖突雙方采取這種或那種立場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尖銳的斗爭擴大到了中國同華沙條約組織和經互會成員國的關系上,并且擴及世界政治領域。”
(三)蘇中沖突的后果
文件指出:“即使蘇聯在同中國爭論的重大問題上的方針和立場實質上是正確的,但是實踐已經證明,我方用于影響中共和中國領導的政策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其本身就背離了各黨之間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健康的同志式關系的準則,因而是明顯無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采取此種方法,結果是違背了蘇聯的利益。它們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成蘇中兩國關系上不能容許的沖突局面的尖銳化,從而不僅給中國,而且與其說是給中國不如說是首先給蘇聯本身,給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巨大損失,其中包括經濟損失,并且引起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事實上的分裂。”
“蘇聯在對中國的政策上的失算和錯誤,導致偉大衛國戰爭后我國對外政策的最大的主要的失敗,即同蘇聯的主要盟國、同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國發生了沖突。這給我國帶來了最沉重的經濟和政治后果。這場沖突的結果,最大的贏家是美國、西方和日本。蘇聯領導在對中國的關系上的失算和錯誤,其結果使蘇聯失去了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戰略同盟國,而美國以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則因同中國接近獲取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優勢。”
1995年回國后,我通過曾慶紅同志將阿爾希波夫提供的三份文件呈送給江澤民總書記。同時,我拜訪了在中央辦公廳工作時的老領導、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向他匯報了阿爾希波夫交給的三份文件的情況,并把文件的中文譯本送給他。過了幾天,楊主席指示說,在中蘇關系惡化過程中,我們黨、毛主席有什么責任,要認真研究,好好總結。
我隨即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李靜杰同志,向他介紹了阿爾希波夫給我的三份文件的內容,并轉達了楊尚昆同志的指示。李靜杰說,正好中國社會科學院剛傳達了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在中蘇關系破裂方面‘中國有什么責任’的指示”,正準備召開座談會,研討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課題。經我和李靜杰商定,他們負責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準備材料,我負責找開會地點、籌集所需經費。這樣,就有了1997年12月和1998年4月兩次座談會,對中蘇關系破裂的原因、對20世紀60年代中蘇大論戰等問題進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