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迄今不過三四十年,但包括“文革”本身在內,許多“文革”時期流行的詞匯——它們的身影屢屢出現,但往往諱忌莫深;人們貌似能脫口而出,但對其涵義的理解卻含混不清。“破四舊”亦是如此。
“破四舊”的提法,首次出現在1966年6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論中,這篇名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文章,傳達的是“文革”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的精神。
8月8日,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第一條強調,“資產階級雖然已經被推翻,但是,他們企圖用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來腐蝕群眾,征服人心,力求達到他們復辟的目的。無產階級恰恰相反,必須迎頭痛擊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一切挑戰,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來改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移風易俗,本是中共自建立就一直努力實現的目標之一,但出現在這兩個文件里的 “破舊立新”非同以往,逾出文化習俗層面,而是直接與“文革”的目標、實現途徑等掛鉤。
毛澤東當時的判斷是,中共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要徹底改變社會面貌,建設他所憧憬的社會主義,唯有訴諸群眾,來一場大革命。
革命的號召很快得到響應。《五?一六通知》出臺后的第13天,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貼出的大字報上,出現了“紅衛兵”的署名,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6月1日之后,其它學校貼的大字報也紛紛以“紅衛兵”署名。
“十六條”通過之后的第11天,8月17日晚,北京二中紅衛兵的幾個頭目聚在一起議論,決定采取行動,破除北京市服務行業的“四舊”,為此起草了《最后通牒——向舊世界宣戰》。
次日凌晨0時50分,這份首倡“破四舊”的文告起草完畢。這一天,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百萬人參加的“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會”,實際上是全面開展“文革”的動員會,后來習慣稱之為“八?一八”大會。
會上,毛澤東接見紅衛兵的代表,戴上紅衛兵獻上的袖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現場直播大會實況,第一次正式向全國人民介紹紅衛兵這個“首都大中學生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創建的革命群眾組織”。林彪在大會上作了以“打倒”為特色的講話,號召“我們要大破一切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毛澤東的接見和林彪的講話給紅衛兵以極大的鼓勵。8月18當天和次日,北京二中的紅衛兵印刷、散發了他們的傳單。20日,更多的紅衛兵走上北京街頭,張貼大字報,集會演說,反對“四舊”。22日,新華社發出消息,報道紅衛兵“猛烈沖擊資產階級的風俗習慣”。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好得很!》,“為北京市‘紅衛兵’小將們的無產階級革命造反精神歡呼!”
“此舉起初并不引人注目。主要是新華社連續作肯定性、歌頌性的報道,由于《人們日報》、《紅旗》雜志予以高度評價,除“四舊”不幾日就蔓延到上海、天津和全國各大城市。”已故國防大學離休教授、“文革”研究專家王年一在其著作《大動亂的年代》中如此說。
8月18日的“文革”動員大會召開之后,第一股狂飆運動,就是 “破四舊”。或者可以說,“破四舊”是“文革”開始后的第一個“戰役”。之所以如此,在王年一看來,大概是因為北京的紅衛兵認為林彪所號召的破‘四舊’既易實行,又易立竿見影,更易顯出紅衛兵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