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凡324字。后人斷句,將《蘭亭序》分為四段。第二段116字,第三段51字,
共167字。中間的167字筆意逆轉,將山水玄遠與生死焦慮聯系起來,惜時悲逝,充滿了人生苦短的感慨。引的學界泰斗郭沫若于上世紀60年代多次撰文,認為這167字,與當時上祀節除災祛病的祓禊風俗,與名士雅集,“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的歡樂氣氛不相吻合,《蘭亭序》不是王右軍所作。因而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還驚動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場《蘭亭序》真偽大論戰。其實是因為郭老百密一疏忽視了蘭亭雅集當時的東晉局勢,就文說文得出了一個令后人屢生疑竇的結論。
參加蘭亭雅集的42位名士,多不在會稽任上,有的來自周邊郡縣,有的來自1500里之外的京城建康(今南京)。十二三名軍事將領中有的是從更遠的前線趕回來的,這時殷浩的前線指揮部還遠在壽春 (今安徽壽縣),距建康又有一千多里的路程。有的還要在會稽(今紹興)住上幾天,從會稽到蘭亭有27里路程,當時的交通工具是牛車,中午怎么也得在蘭亭用餐。40多位名士加上隨從、仆人,會稽郡的屬吏、下人,沒有200多人下不來。這樣一個規模、這樣一個隆重的盛會,知會、相告、迎來送往,吃、住、行,場景布置,一整套事務,依當時的聯絡、交通條件,沒有長時間的準備是不行的,需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
在戰事吃緊,賦稅沉重,財政緊張,天災肆虐的情況下,動員這么多官員,還有十多位前線將領,朝廷還派侍郎(副部長)出席,沒有朝廷的旨意,王羲之敢自作主張,擅自召開如此隆重的會議?名士齊聚蘭亭,如此耗費,難道真的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雅興,來此談玄談生死是大事的嗎?
永和年間的東晉局勢同樣是以北伐為主題展開的。說到永和年間的北伐,我們不得不提到東晉后宮女杰褚太后褚蒜子,褚蒜子輔佐六帝,三度臨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晉穆帝司馬聃即位時只2歲,其母褚太后只得抱子聽政。
永和七年(351)十二月桓溫率眾四五萬,表請北伐,拜表即行,順流而下,自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下駐武昌(今湖北武漢市),朝野震懼。褚太后許吏部尚書王彪之(王彬之,王羲之從弟)策,由相王司馬昱親筆給桓溫寫信,申明社稷大計,雙方暫時妥協,桓溫退軍還鎮。
永和七年(351)正月,殷浩第一次北伐失敗。準備再次領兵七萬北伐前秦。
在殷浩第一次北伐時,王羲之就寫信勸過殷浩,殷浩不聽。這次又要北伐,于是給殷浩寫了一封570多字的長信,言辭非常懇切,認為北伐時機不成熟,苦勸殷浩暫時放棄北伐計劃,王羲之估計到說不動殷浩,長司馬昱17歲的王羲之曾經做過司馬昱的幼教老師,王羲之以師生口氣又給首輔司馬昱也寫了一封660多字的更長的信,希望司馬昱能出面制止殷浩極不理智的北伐行動。但司馬昱和殷浩都聽不進去。
其實,褚太后此時已定了盤子,司馬昱和殷浩都是執行者。想王羲之是參透事情的原委的。可以進一步說,蘭亭會是受了朝廷的旨意行事的。
朝廷正是想借王羲之的聲望,借名士們都能接受的清談活動形式,調和桓溫與殷浩的矛盾,在輿論上給桓溫施加壓力,讓桓溫與朝廷同心協力,共同協助殷浩北伐成功。這正是褚太后的高明之處。
這時方鎮的布局,桓溫只控制荊州,其下游的豫州為謝尚,揚州為殷浩,徐州為荀羨,都是支持朝廷的。參加蘭亭雅集的謝安、謝萬兄弟;孫統、孫綽兄弟;庾友、庾蘊兄弟;朝廷來的侍郎謝瑰,散騎常侍郗曇,庾亮提拔的行參軍王豐之、殷浩僚佐王彬之等,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都是忠誠于朝廷的。桓溫一方只有他的五子桓偉,回去以后,向其父親匯報情況。
通過與會代表本身的陣容,也給桓溫一定的壓力,起碼目前在實力和輿論上,你桓溫還處在下風頭,輕舉妄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