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本屆魯獎存在的爭議,賀紹俊很坦誠地回應,認為這是社會越來越開放、個人意見得以表達的表現。“我倒不覺得爭議大就是對一個文學獎的貶低, 當然肯定是這個獎項有些方面做得不足,有些事情還沒有讓公眾得到充分地了解,希望組織者能夠吸取一些經驗教訓,將這個獎項的程序變得更加合理。”賀紹俊作 為獲獎者,他將外界的爭議看做一種提醒,“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很得意,獲獎只是個過程,并不是一個讓人驕傲的平臺。”
格非:
重要的是記錄
各種各樣的人
格非的本名是劉勇,這位生于1964年的江蘇作家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文學院的教授,格非從上海調到北京之后就在清華大學教書,學校的工作很 忙,他的寫作都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格非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今年年初他新出 版了中短篇小說合集《相遇》和文學評論集《博爾赫斯的面孔》,讀者反響頗佳。格非的中篇小說《隱身衣》同時獲得了今年8月的魯迅文學獎和老舍文學獎。
格非說自己以前是在上海的,所以來到北京之后“自然會對這兩個城市有了很多對比”。他的小說《隱身衣》講述了一個北京人的故事。“這個人讓我產 生了一種陌生感,因為這樣的人在上海是不可能出現的。”格非說,“這么多年來我從來沒看見過他穿過短袖的襯衫,他永遠是長袖,夏天再熱,就挽起袖子。他從 來沒說過一個臟字兒,這個人按道理應該很有錢,可是他隱居在北京的郊區,深居簡出,為大家提供服務。”
格非認為,現在總提倡文學要反映時代、記錄時代,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記錄時代中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精神生活。為什么他們要這樣生活,他們是怎么思考生活的,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是什么。
周曉楓:
我現在只能
先從自身寫起
周曉楓1969年出生于北京,曾經做過八年兒童文學編輯,2000年調入北京出版社,現任《人民文學》編輯部副主任。她的代表作《上帝的隱 語》、《鳥群》和《斑紋》等曾獲馮牧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十月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許多文學獎項。周曉楓還曾經協助張藝謀導演進行文學策劃工作,擔任了電 影《三槍》、《山楂樹》、《金陵十三釵》、《歸來》的文學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