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站前街和緯二路交叉的三角地帶,“隱藏”著一個別致的小院,去年12月,這里成為市政府發布的濟南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緯二路原膠濟鐵路德國高級職員公館,建成已110年了。
緯二路19號院原本是膠濟鐵路德國高級職員公館,建成已經110年。 記者郭堯攝
在站前街和緯二路交叉的三角地帶,“隱藏”著一個別致的小院,去年12月,這里成為市政府發布的濟南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緯二路原膠濟鐵路德國高級職員公館,建成已110年了。
來到站前街與緯二路交叉口,沿緯二路向北走50米左右,就能看到路西一個小院,這里是緯二路19號,院外掛著一塊嶄新的牌子,上書“濟南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緯二路原膠濟鐵路德國高級職員公館”等字樣。
小院呈三角形,共7棟建筑,其中南側1棟、西側1棟、北側4棟均為2層小樓,中間還有1棟只有1層。遠遠望去,建筑均呈尖頂,與普通民房有明顯不同。
92歲的住戶寧老先生介紹,這里的建筑都是德式的,始建于1903年,2層建筑是住宅,中間的1層建筑早先是浴室,后來也住上了人。“原來這里有24戶居民,現在還在居住的老戶只有8戶了,都是鐵路老職工。”
在建筑學界,19號院內的德式老建筑可謂鼎鼎大名,建筑專家、高校師生經常來此參觀。5月14日上午,就在記者結束探訪想要離開此院時,偶然遇見2名前來參觀調研的意大利訪問學者。
他們是在山東建筑大學相關專家的推薦下前來調研的,這已是第4次造訪。由于院內不同方位的建筑結構不同,他們幾乎每棟房屋都要進去考察。“以前院里房屋3年一小修,5年一大修,2000年前后,傳來動遷的風聲,就再沒修過,很多地方已損壞了。”寧老先生說,希望這些老建筑能得到社會關注和有關部門的保護。 (濟南時報記者曹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