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一直是并購市場的熱點。不過,與以往轉型為主的基調不同,今年上半年,央企整合、地產大鱷頻頻舉牌成為行業新動向,這使得房企并購重組熱度進一步提升。分析人士指出,受行業分化加劇、土地市場價格上漲、融資成本差異等因素影響,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升,資金能力雄厚的龍頭房企將成為并購整合的主力軍。
并購重組三大路徑
從今年以來的案例看,房地產行業并購整合主要有三大模式。
首先當屬以恒大為代表的“買買買”模式。今年以來,恒大先后實施了控股嘉凱城、增持萬科、舉牌廊坊發展、耗資百億元晉升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等資本運作,并在二級市場舉牌1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5家房地產企業。根據萬科公告,恒大已持有萬科6.82%股份。恒大發布的中報顯示,報告期末,恒大現金總額達到2120.0億元。在當日業績會上,當被問及2120.0億元現金如何花時,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將從兩個途徑花錢:并購小地產商;并購金融機構,實現全牌照化。而融創中國將以43.94億元收購萊蒙國際下屬7個項目公司的所有股權。融創中國相關人士表示,上半年項目儲備有2/3是收并購所帶來,并購未來依然是公司的主導目標。
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地產國企之間的整合加速。今年以來,涉及央企地產資產重組的案例包括保利地產和中航地產、中海和中信、五礦和中冶,而中交、魯能地產業務的重組則主要是內部整合。從整合模式看主要有兩種,央企間的地產資產整合;集團內部重組。由于上市公司平臺對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在這一整合過程中多涉及到相關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
部分中小地產公司通過剝離地產資產或并購實施轉型。浙江廣廈、萊茵置業(現為萊茵體育)、華業地產(現為華業資本)等先后宣布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轉向影視文化、體育、大健康等熱門新興行業。部分公司如泛海控股、宜華健康和華業資本等今年中報業績表現不俗。隨著并購重組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的變化,前期流行的跨界并購重組難度加大,尚未轉型的中小房企轉型難度加大。
風險意識需增強
中原地產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共誕生219宗價格超過10億元的土地,其中半數由國有地產企業獲得。分析人士指出,在房地產告別規模擴張時代,高地價侵蝕行業利潤,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持續存在的背景下,融資成本和熱點城市拿地能力等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整合后綜合實力得到提升的地產企業有望進一步提升影響力。而在項目收購中,房企通過收購部分具有區位優勢的項目公司,可以直接以更低的成本獲取土地儲備,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擺脫以往依靠自主拿地開發的模式。
不過,動輒幾十億數百億的并購規模將加大公司財務壓力,企業還需增強風險意識。截至6月30日,恒大集團營業收入為875億元,同比上升12.6%,實現毛利247.7億元,增長12.2%。恒大的負債總額為8178億元。上半年,融創實現收入105.8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94.5%;實現毛利14.0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7.5%,凈利潤約為1.0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91.8%。記者 張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