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黃先生的兒子今年4歲了,長得虎頭虎腦,但卻有一樣讓黃先生分外煩惱:兒子晚上睡得特別沉,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尿床。冬天“畫地圖”,孩子很容易受涼感冒,但帶著孩子就醫,黃先生又生怕各種“激素治療”會給孩子帶來副作用。猶豫再三,黃先生最終下決心帶著孩子來到了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兒科就診。夏正坤主任仔細為黃先生的兒子進行了診斷,并開出了抗利尿激素治療的處方。專家建議,兒童遺尿現象得正確看待,如果到了5歲還在“畫地圖”,建議盡早到醫院進行治療。抗利尿激素對人體并沒有副作用,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可忽略。
兒童夜遺尿是啥原因?
兒童遺尿癥即為通俗說法中的“尿床”。夏主任告訴記者,一般而言,孩子在1歲或1歲半時,就開始能在夜間控制排尿了,尿床現象已大大減少,而有些孩子到了2歲甚至2歲半以后,還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這依然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孩子到了5歲,在夜間睡覺時還有尿床的行為,那么家長就應該提高“警惕”,多加注意了。生活習慣、家庭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兒童夜間遺尿情況的發生。
夏正坤主任表示,像黃先生的兒子這樣的病例,在每周二上午的小兒遺尿專家門診上并不是少數。遺尿癥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遺尿癥是指沒有明顯尿路或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者,約占70%~80%,主要病因可有下列幾種:①大腦皮層發育延遲,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樞,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現無抑制性收縮,將尿液排出;②睡眠過深: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脹時立即醒來;③心理因素:如患兒心理上認為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失去照顧。患兒脾氣常較古怪、怕羞、孤獨、膽小、不合群;④遺傳因素:患兒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較高的遺尿癥發病率。繼發性遺尿癥多繼發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經原性膀胱等疾病。
5到12歲小兒遺尿癥高發
小兒遺尿癥高發的年齡是5—12歲,但很多家長卻一直認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會出現尿床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年齡太小的緣故。等到孩子大了,尿床自然會好。另一部分家長的心態則和黃先生類似,認為抗利尿激素等藥物干預會給孩子帶來副作用,所以并不去尋求正規治療。實際上,這種“等等看”的態度往往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痛苦。專家告訴記者,家長如果發現小兒有遺尿的情況,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查找遺尿的原因,治療上多采用綜合治療,即生活管理、膀胱功能訓練、喚醒治療、行為治療、藥物聯合治療等方法。同時,家長應注意避免兒童白天過度勞累,按時休息,晚上早點睡覺;晚飯不要過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飲料,以免口渴;晚飯后盡量少喝水、飲料和牛奶等,給孩子鼓勵,此對營造起夜良好環境,控制病情發展有益。
遺尿治療有了規范指南
記者了解到,兒童尿床的問題也需要分年齡層區別對待,5歲之前的兒童遺尿行為基本不會采用藥物干預,而是通過生物行為進行干預。如果到了5歲以上,孩子依然有尿床的現象,就需要到醫院的專病門診接受治療,早期治療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康復。
不少家長擔心的藥物干預帶來副作用的問題,現在也有了好的解決辦法。在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兒科主任夏正坤等專家的牽頭組織下,中國小兒尿床協會于去年11月份成立。“包括南總兒科、南京兒童醫院、連云港兒童醫院、無錫兒童醫院和蘇州兒童醫院在內的5家單位都是中國小兒尿床協會的會員。”夏正坤說。協會將針對小兒尿床的定義、治療出臺一個治療的規范指南,同時還會進一步指導患兒的父母正確對孩子進行物理訓練。父母可以將孩子的尿床情況,是否按時睡覺、晚上六點后的飲水情況統統都記錄下來,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排尿訓練。如果一段時間里孩子的尿床情況得到好轉,父母可以適當給予一些物質性的獎勵。如果孩子對于排尿有緊張情緒,父母應該幫助緩解壓力,一些適當的心理疏導,也可以在睡前放一段輕松的音樂或講一個故事。當面臨孩子尿床問題時,一定不要斥責打罵孩子,不要讓他覺得這完全是他的錯。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