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一些排毒養顏保健品則含有“大黃”,其中有效成分具有肝毒性,能對肝臟造成損害。臨床上,有乙肝患者因為服用含大黃的中藥,導致病情加重,因敗血癥和多種器官衰竭而死亡的報道。有學者提出長期服用大黃類瀉藥可致肝硬化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的觀點。
查閱文獻,瀉藥分為以下幾種:1)胃腸動力藥如嗎丁啉;2)容積性瀉劑如果膠等可溶性纖維素;3)刺激性瀉劑包括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酚酞;4)滲透性瀉劑,如乳果糖、聚乙二醇;5)潤滑性瀉劑:如開塞露。可見,番瀉葉、蘆薈、大黃均是刺激性瀉藥,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鄒多武教授提出:刺激性瀉劑不宜長期使用,經常服用瀉藥反而能夠引起藥源性便秘,這是因為習慣了用瀉藥通便,會減弱直腸反射的敏感性,以后即使有糞塊進入直腸,也不足以產生導致排便反射的神經沖動,就造成了便秘。因此,含有刺激性瀉劑成分的保健品,就是我們要揪出的“杜拉拉”!
“宿便”沒有那么恐怖,“排毒”一樣完全不靠譜
醫學上從來沒有“宿便”概念,這是商家出于促銷產品目的捏造出的新詞。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積存在體內的糞便,也就是積存在體內尚未排出的糞便。近年來,由于清腸保健品產家的廣告宣傳,“宿便”對健康的危害被宣傳得令人聞之色變,不知多少消費者被忽悠著去“給腸子洗洗澡”了。
就“宿便”的本質而言,它其實沒有那么毒,因為其本質就是食物殘渣即糞便,其營養成分和一些有毒成分其實已經在小腸被吸收殆盡, “排毒”功能其實是靠肝臟和腎臟實現的,大部分代謝廢物也是隨著尿液而非糞便排出體外,因此每天定時大便固然是好事,但偶爾隔一兩天沒有大便也不必驚慌失措,要知道,醫學上廣泛認同的便秘定義為:每周排便不超過2次;至少有的時間出現排便硬少、或排便困難、或排便不暢;并常有直腸脹感、長期用力排便、排便不完全感、腹脹腹痛等一系列癥候群。
再退一步而言,開始有便秘癥狀時,首先需要做的是改變生活方式,主要有三點:一是改變飲食過份精細的不良習慣,要求有足夠的纖維食品攝入,如玉米、蔬菜、水果等,二是保證每天足夠水分攝入,三是適當運動鍛煉。至于清洗腸道保健品,讓人肚拉拉,但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