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及高校招生歷來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關注的焦點在于公平性。其公平性事關廣大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關系教育公平和社會穩定。
錄取率的比較是體現高校招生公平的重要觀察點。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939萬人、計劃招生698萬人;北京市報名70517人、計劃招生53398人。據此計算,高招錄取率全國為74.3%,北京市為75.7%。實際招生數與計劃數可能有微調,但不會有明顯差距。大城市與其他地方的考生進入大學的機會趨于平等。機會公平是其他公平的基礎,對此大家有共識。
為保障高考高招的公平性,教育部門及相關方面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去年,我國首次實現了標準化考場全覆蓋,可以同步監控全國30多萬個考場;近年來一直在推行網上陽光錄取,避免人為干擾,接受社會監督。
今年高考期間,事關公平的那些高考故事,令人感動。高考前夕,江西省宜春市高三考生柳艷兵在客運班車上與持刀歹徒搏斗受傷,宜春市教育部門將為柳艷兵和另一位受傷考生易政勇組織單獨考試;河南省駐馬店市為46歲的盲人按摩師李金生單設一個考場,考場專門將長凳換成了扶手椅,除兩名監考員外,又為他配備了一名熟悉盲文的答疑員,教育部有關部門還首次編制了盲文試卷……
如何保障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平等?如何才能不讓城鄉二元結構影響農村學子搏擊人生的進程?為了拓寬農村生源的入學通道,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選拔錄取試點高校分別安排今年招生總量的2%,單獨招收農村學生。各地普遍對招收農村學生的專項計劃采取單列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在本科提前批次錄取的特殊招生政策。北京大學在今年保證自主招生資格考生中農村戶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清華大學對“自強計劃”通過者高考錄取給予最高降60分的優惠政策;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70所重點高校對入選的農村專項計劃考生,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給予錄取。
機會公平還體現在對“異地高考”的政策改進上。在流動人口增加、分省命題逐步推進的背景下,“異地高考”一直是近幾年的社會熱點。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讀子女的高考問題,在教育部協調部署下,今年28個省份啟動實施異地高考,5.6萬名學生在居住地參加高考。這一舉措,廣受贊譽。
國家的高考招生政策維護公平性,并且進行了自主招生等改革探索。但是,好的政策被個別高校的個別人給“念歪”了。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原招生處長因違法被逮捕,膽大妄為者必將被繩之以法,的確大快人心。這也警醒我們,好事做好并不易,需要對改革試點加強監管。
隨著國家改革進入深水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高招政策如何讓絕大多數人滿意?這并非一件易事,只能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尋求最大的公約數。比如,進一步完善異地高考措施,招生計劃更好地平衡地域及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兼顧多方面利益訴求,進一步弱化一考定終身等等。
事物總是動態的,公平也很難做到絕對。過去的公平,今天看來也許部分是不公平的;今天的公平,將來回頭看就可能并非完全公平。心懷“讓人民滿意”、勇于與時俱進地不斷改革,才能做到最大的公平。高考及高校招生也是如此。(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