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中午12點55分,我國酒泉發射中心尖兵工位使用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了遙感九號衛星。這次發射航天愛好者們期待已久,不僅是因為經歷長時間的拖延才發射,還有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中曾出現遙感9衛星的整流罩,其長度遠超以往歷次遙感衛星整流罩,從而引發過眾多的猜測。眾多愛好者有的認為是大型雷達衛星,有的認為是紅外預警衛星,不過確定的信息還是要看正式公布的結果。
以往歷次發射,基本發射后最多幾十分鐘就能看到官方的正式消息,但3月5日發射后,很長時間沒有來自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的正式消息。眾多媒體只有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13點30分提到過遙感九號發射成功,此后中新網以此為依據發布了遙感九號發射成功的消息,新華網的權威快訊姍姍來遲,直到15點23分才發布。這更引發了大家的興趣,到底是什么載荷,會是如此神秘呢?到了晚上,央視新聞中提到了遙感九號衛星的發射,其中一個畫面上的發射軌跡顯示這是一個大傾斜軌道的發射任務。到了3月6日中午,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終于發布了遙感九號衛星的軌道信息:1083x1100kmx63.4deg,這個軌道幾乎和美國白云海洋監視衛星一樣,至此遙感九號的身份呼之欲出。不過此時NORAD的TEL信息上,只有一個空間目標,這意味著火箭上面級和衛星尚未分離,不過依據白云星座的信息判斷,遙感九號應該也是2星或3星的星座。很快的,NORAD的軌道信息上出現了第二個目標,到了3月6日晚上,NORAD給出了遙感九號的6個空間目標,6日晚的新聞中出現“中央軍委給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記集體一等功慶功大會”的消息證明發射圓滿成功。由以上消息判斷,遙感九號上天后組成了多星星座,用于海洋監視任務。
“遙感衛星九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新華網許海晗攝)
海洋監視衛星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海洋監視衛星攜帶大型雷達對海面進行掃描,通過接受回波確定目標位置與特征,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天基的海洋監視雷達平臺。和其他平臺的主動雷達一樣,主動型主動型海洋監視衛星定位精度高,可獲得更多的目標信息,但是易受干擾,最重要的是需要大功率的能源。蘇聯時代曾經發射多顆核動力大功率雷達型海洋監視衛星,編號在宇宙系列衛星里。1980年墜毀于加拿大的宇宙954衛星,就是一顆核動力雷達型海洋監視衛星;被動型海洋監視衛星通過電子設備截獲目標散發的雷達信號,通過時差法或是基線干涉相位比較法進行目標定位,和傳統的無源定位設施一樣,被動型海洋監視衛星具有隱蔽性好的優點,但是定位精度要低得多。無源被動定位方法上,美國采用時差定位方法,最佳定位精度4公里以內,其基本原理是三顆衛星分別形成兩條基線,一條基線上通過測量目標輻射信道到兩顆衛星的時差,得出目標到兩顆衛星的距離差,利用距離差以兩顆衛星為焦點形成一個回轉雙曲面,通過兩條基線形成的兩個雙曲面與地球表面相交,定位兩個交點,再通過其他信息排除一個交點,另一個交點就是目標也就是輻射源的位置。同時代的蘇聯則采用單星基線干涉定位進行目標定位,最佳定位精度大致在6~10公里之間,定位發放同樣是時差定位方法,不過單星定位精度較差。蘇聯衛星定位精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在一顆衛星上進行基線干涉定位,受衛星尺寸限制基線長度有限,而在一顆衛星上實現多基線定位還受到衛星姿態的限制,要求嚴格控制滾動和俯仰,需要很高的姿態控制水平。同時時差定位需要高精度時鐘配合,這對蘇聯人的技術也是一個考驗。除了用于主動被動定位的海洋監視衛星外,海洋監視衛星體系還包括海洋環境監測和成像偵察等內容,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