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軍隊的重大任務之一始終為震懾臺獨勢力,防止臺灣走向最后的分裂。1996年,臺灣先后接收了幻影-2000與F-16這兩種具備完善作戰能力的第三代戰斗機,不但具備全面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在格斗性能上也遠超過殲-8B型機。甚至臺灣本土憑借美國防務工業的幫助研發的IDF戰機也完全可以在與殲-8B的作戰中取得優勢。作為當時拿的出手的最好的大陸自產戰機,殲-8B的性能已經不能勝任奪取臺海制空權的任務。
南海艦隊航空兵殲-8D型戰斗機與轟油六型加油機是南海遠程制空的最佳拍檔。
2.全天候攔射能力與殲-8飛機截擊能力
蘇聯截擊機發展帶來的啟示
殲-8系列飛機的設計指標要求其不但要與敵F-104,F-4空戰,還要具備較大的航程和較好的全天候截擊性能,攔截對手的超音速轟炸機如B-58,戰斗轟炸機如F-105。二代機是這樣,三代機的最初要求也是如此。殲-10A戰機不但能夠與三代機進行作戰,還具有良好的截擊性能。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為了高效率,全天候地攔截可能入侵的敵高空偵查機與轟炸機等目標,美蘇開始了專用截擊機的研制。作為大陸航空工業的入門老師,蘇聯在1948年成立了國土防空軍。相對于靈活輕小的前線殲擊機,蘇聯國土防空軍對其截擊機的要求是必須裝備雷達,能夠全天侯作戰。然而當時雷達操作繁瑣,一人忙不過來,則需要專門的雷達操作員/武器操作員。這樣一來,雙人制還裝備雷達的飛機自然比前線殲擊機重很多,為了飛行性能則飛機最好采用雙發,還要有較長的續航時間以滿足在廣袤的俄羅斯領土上空巡航。可以一定程度上犧牲機動性(因為其攔截目標是機動性更差的高空偵察機,戰略轟炸機等目標)。
為了滿足國土防空軍的要求,蘇聯幾大設計局都開始了新機研制。在研制新型截擊機的過程中,蘇聯簡單丑陋的實用主義作風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蘇聯比較成功的前線殲擊機是米格-17,幾大設計局都開始在米格-17上進行改良以滿足國土防空軍的要求。米高揚設計局和拉沃契金設計局分別開發出了“雙發雙人帶雷達的米格-17”:I-320與La-200,這兩種丑陋的飛機都沒有通過國家驗收(I-320被推倒后米高揚設計局重新設計了I-360,就是后來著名的米格-19晝間前線殲擊機)。而雅克夫列設計局則顯推出了“全新設計”的飛機:機頭大口徑雷達罩,以便安裝大口徑天線雷達,左右機翼下吊掛軸流式的RD-5發動機,雙座串聯布局,自行車式主起落架。武器采用2門37毫米航炮和航空火箭彈(雅克-25K開始試驗裝備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比起丑陋臃腫的I-320與La-200,這種被稱為雅克-120巡邏截擊機的亞音速飛機要漂亮優雅的多,性能也令人滿意。通過驗收后,雅克-120被稱為雅克-25巡邏截擊機,很快于1954年進入了防空軍部隊。
此后在雅克-25的基礎上發展了采用更強勁的RD-9發動機(即渦噴-6原型),使用雷達型空空導彈的雅克-27截擊機和采用R-11AF2-300發動機,裝備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雅克-28P,后者在1964年裝備了國土防空軍。雅克-28P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蘇-9,蘇-11,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圖-128一起,構成了6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軍的主力戰機。從蘇聯截擊機發展與裝備的幾個型號可以看出,蘇聯對于截擊機的要求相對單一,不對截擊機的空戰機動性能做出過多要求。
蘇聯第一代截擊機雅克-25與落選者I-320,La-200都沿用發展了米格-17前線殲擊機的布局。筆者不禁拋想,如果拋開對殲-8的指標不談,單就當時遠遠落后于蘇聯的中國航空工業而言,若想發展具備全天候截擊能力的截擊機,雅克-25漸進到雅克-28P(1964年開始服役)的道路恐怕最符合當時航空工業的水平:雙人座設計不但可以更好地進行雷達操作,而且大機頭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載雷達研制的難度。亞,跨音速后掠翼布局的構型大陸也相對更為熟悉:當機頭進氣的殲-8基本型飛機在1964年開始方案論證時,大陸已經生產了大量的后掠翼布局的米格-17前線殲擊機,并且才剛剛可以穩定生產后掠翼布局的米格-19S型前線殲擊機。盡管大陸對米格-21F-13飛機進行了2年的“技術摸透”,但對其進行“雙發放大”,而且不但要求其具有“雙2指標”和良好的截擊飛行性能,還要求其能與對手的戰斗機如F-4,F-104作戰,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相當于把前線殲擊機(當時還沒能進行成功仿制的米格-21F-13)和全天候截擊機(雅克-28P,蘇-9,11,15等)的性能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