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低空突防已經轉變為主要的突防手段。由于Tu-22系列裝備的AS-4,AS-6空對面導彈需要在萬米高空投放,Tu-22系列轟炸機還做不到全程低空突防。最低發射高度300米的AS-16空對面導彈和具有完善航電設備的Tu-22M3的服役使得蘇聯航空兵可以用地形跟蹤方式進行全程低空突防。缺乏預警機的大陸雷達網容易出現低空空情保障不連貫,而當時大陸的全天候戰斗機缺乏下視能力,使得攔截作戰更為困難。
空軍HQ-2地空導彈(HQ-61A與HQ-7近程地空導彈在80年代末才完成了定型)機動性較差,射擊低界高達1000米(HQ-2A,B經過了改進,射擊低空目標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加上高炮部隊,面對漫長的國境線與廣闊的空域,同樣難以保證有效地攔截可能入侵的蘇聯航空兵。
從這個角度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殲-7H飛機的誕生背景。80年代初,大陸從以色列購買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蛇-3型紅外格斗導彈,并引進全套生產技術開始仿制,這就是PL-8系列導彈。雖然殲-8“一殼兩用機”與殲-8A具有有限的全天候作戰能力,但204型雷達性能落后,并且作為殲-8B系列飛機的過渡型機,機頭進氣型殲-8數量有限。而殲-7B飛機輕小,做為取代晝間型殲-6的新型殲擊機已經開始大量成產,相比殲-8這樣復雜的雙發中型機要廉價許多。其缺點是不具備全天侯作戰能力,只能在晝(夜)簡單氣象像下作戰,并且不能發揮蛇-3/PL-8導彈的大離角發射能力。但利用第三代紅外格斗導彈的優秀性能,可以進行定軸掃描/離軸發射,射擊條件仍然比PL-2導彈寬松了許多。大量的殲-7H(即殲-7B改裝蛇-3/PL-8導彈的型號,1986年開始裝備部隊,1993年停產,共交付221架)可以在晝(夜)簡單氣象下利用數量優勢和導彈本身的高性能部分地彌補高性能作戰飛機的缺失。
最后一越/TheFinalBreak
1995年初,殲-8B型殲擊機掛載Aspide導彈升空進行打靶。由于機載雷達突然出現異常在相距15公里處才發現靶機,但仍然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超視距空空導彈攻擊(航空報報道,從雷達發現目標到導彈發射最快需要6秒鐘,說明對人機操作界面的改良效果顯著。曾經的官方報道將此稱頌為把“和平鴿”打造成“戰鷹”,使新型戰機形成戰斗力)。雖然208型雷達搜索距離近(平面搜索距離為40千米),但通過半自動化防空系統的引導,殲-8B理論上可以較好地完成全天候,全向攔射作戰。在后續靶試成功后殲-8II第02批次隨后開始了批量生產。但由于國產第三代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研制泄后,殲-8B,D型機陷入了長達數年無彈可用的境地;同時,航空兵突防模式已經從高空高速突防轉變到了超低空突防,下視能力十分有限的208雷達制導Aspide導彈的組合也在90年代失去了部分裝備價值。
單脈沖雷達無法屏蔽地面雜波,難以進行下視探測,制導采用多普勒頻移技術的單脈沖測角導引頭的第三代雷達型空空導彈時,不能發揮導彈的下射能力。而脈沖多普勒雷達利用雷達波的多普勒效應將目標回波從地面雜波中分辨出來。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火車從遠到近駛過時,我們聽到的聲音將越來越尖銳,單憑耳朵看我們就能判斷出火車是正在遠離還是開向我們,這種由聲源的運動使聲音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就被稱為多普勒效應。作為波的一種,無線電波也存在這種多普勒效應,由于地面是靜止的,而在低空的目標機卻有著相對較高的運動速度,因此低飛的目標機與地面反射回來的地面雜波的頻率是不同的,通過脈沖多普勒處理技術分析回波頻率的不同就能可以分辨出低空飛行的目標,雷達便由此具備了下視探測能力。現代化的機載脈沖多普勒雷達在所有高度上對目標都有良好的上視和下視探測能力,可以較好地發揮出第三,四代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戰斗力。在后續裝備部隊的殲-8改進型號中,換裝先進的機載火控雷達等航空電子設備以充分發揮導彈武器效能始終是改進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