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的傳言經過一輪輪的發酵與傳播后正在歸于理性,但是微信收費風波的影響并沒有完全停止。一個并不復雜的產業話題經過媒體、公知的層層推進后,演變成了社會話題,甚至上升成為微信收費就是阻礙中國互聯網進步的高度。
微信收費的商業原因既不復雜也不神秘,本來就是運營商向微信收取信令占用費,但是有意無意間演化成了運營商向微信用戶收取費用。事實上,這事起源于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話。苗圩說,目前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微信收費一事,他們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但嚴禁他們利用壟斷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務,微信不會大幅收費。因為場合所限,苗圩并沒有詳細解釋“微信不會大幅收費”是什么意思,但熟悉電信行業的人都會知道,由于微信占用了大量的信令資源,運營商希望除了向騰訊收取微信的流量費之外,還考慮向騰訊收取信令資源占用費,也就是說用戶使用微信發送一條短信,運營商會向騰訊公司收取一條短信的費用。
但是稍有常識的人就會明白,這并不意味著運營商將向用戶收取微信短信費,道理很簡單:因為微信服務是騰訊公司提供的,而不是運營商提供的。運營商既無資格,也無渠道直接向用戶收費。
一時間,網絡上幾乎漫天遍野都是運營商向用戶收費的消息,甚至還有好事之徒造出用微信發一條短信收多少錢的細則。更有一些知名人物大聲疾呼微信收費違背互聯網精神,是歷史的倒退。
自從微博蓬勃發展,不少小道消息不脛而走,乃至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當真相最終浮出水面時,獲利者早已逃之夭夭。坊間有傳言說微信收費傳言的始作俑者是騰訊,這未免有陰謀論的嫌疑。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微信的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現在市場上功能機的保有量仍然很大,這些功能機用戶一旦轉化成智能手機用戶,爭取在這些智能手機上裝上微信就成為騰訊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就需要傳播,需要推廣,需要花錢。微信收費儼然成為一個社會話題之后,騰訊一分錢不花就為微信做了一個面向全社會的傳播。微信收費的塵囂甚上,不僅讓原本火爆的微信更加家喻戶曉,也讓騰訊第一次成為用戶同情的對象。
但我們仍然要注意到,在整個過程中,被煽動的民意一度泛濫,險些釀成更大的事故。這或許不是一個好的開頭,以后一有類似爭議,企業想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去發動民意擴大問題,靠輿論來對抗管理和商業行為。這樣下去,整個市場秩序都會被破壞,政府管理部門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影響。
這件事也給政府管理部門提了個醒兒,那就是跟商業公司打交道一定要小心,不僅要保持距離,而且要提防被其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