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輸出加強中緬貿易
要扭轉中國對緬甸的貿易順差,需要中國更多的資本輸出,玉石在緬甸成品后返銷回國內,平衡雙方的貿易。
云南的玉石資源多從緬甸方面進口,而以對口緬甸口岸的瑞麗來講,是距離緬甸翡翠原產地帕敢最近的地方。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都跑到瑞麗做玉石生意。去年年初緬甸玉石公盤遷至內比都,距瑞麗又近了400公里,更是大大提高了引進玉石的區位優勢。相比從廣東進口而言,玉石的進口還是以陸路為主。陸路2天的運輸時間比起水路的14天有著明顯的優勢,而公盤遷至內比都后,玉石運往瑞麗的成本大大降低。
上世紀80年代后,玉石就成為緬甸的貿易支柱。緬甸公盤交易是珠寶交易市場上的盛事,翡翠資源只有通過“公盤”才可交易出境,其他一律視為走私。今年3月6日至3月18日緬甸舉辦了第49屆公盤交易,據統計數據顯示,在此屆公盤上,主辦方向13個國家共59300位外國珠寶商發出了邀請函。緬甸當地生產的玉珠、雕刻等玉器成品通過曼德勒銷往中國、泰國及香港,緬甸政府也已開始協助玉石產業加入觀光體系。
“要加強中緬玉石的貿易,發揮云南橋頭堡的作用,一方面是公盤北遷,另外是國家小額邊境貿易政策的變化。”陳鐵軍認為,公盤北遷可以縮短貿易的地理距離,國家政策的開放也是促進雙方貿易的良方。
總體來看,由于東方人對于珠寶玉石有著獨特的喜好,緬甸在貿易上更多地還是依賴中國。不僅僅是云南省與緬甸在地理位置上靠得比較近,中國對緬甸的貿易輸出也較多。“雙方合作存在的瓶頸,一方面是我們的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和經濟效益,沒有長期扎根的決心,因此合作常常中斷。另一方面,緬甸政局不穩定,投資環境存在風險。”陳鐵軍說道,國內投資者去緬甸當地投資的,存在抓取短期利益就收手的弊端。在中緬雙邊貿易中,除了玉石之外,柚木、礦產、替代農業等也是貿易的主要方面,同時,緬甸也有很多從邊境來到中國從業的人員,他們對于農機等有很高的修理手藝,但在制造業方面就顯得薄弱很多。
然而,陳鐵軍表示,在雙邊的貿易中,中國對緬甸的貿易順差是雙方貿易做不大的一個原因,“我們提供的很多,但是他們提供的很少,甚至基本沒有,形成嚴重的貿易順差,而要扭轉這個局面就需要我們更多的資本輸出,在緬甸制成成品后返銷國內,平衡雙方的貿易。”農業開發,境外經濟合作區是現在中緬主要的合作突破口。(生活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