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驚的是,當時唐三彩是作為一種冥器,主要是為了模擬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而供死者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
因此,唐三彩曾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并不滿足于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于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么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在《虞服志》中有清楚的記載“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曜路人,本不因心致禮”。唐三彩“隨葬冥器”這一最大用途毋庸置疑。其二就是宗教用品,有關唐三彩宗教用品最著名的例子是陜西臨潼慶山寺設立傳經室出土的作品。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三彩器物在唐代的確也有作為宗教用品的用途。
在耀州窯博物館中,有三彩龍頭建筑套飾。這樣看來,唐三彩的另一個重要也是實際點的用途,就是制造建筑材料。唐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琉璃的使用也逐漸增多,在單彩琉璃的基礎上還出現了多彩琉璃。從發掘的情況來看,唐代琉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單彩和多彩的配合作用。
唐人組織三彩生產的序列、分工和制燒工藝技術,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觀賞價值。窯址和博物館參觀下來,嘆服不已。我想對于每一位熱愛唐文化、熱愛唐三彩的人,更是會聚焦定格在這歷史遺痕中。(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