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偏愛明代官窯,港臺喜歡清朝瓷器
官窯瓷器歷朝歷代都是帝王宮廷欣賞和把玩之物,八國聯軍侵華之后,才陸續流落到世界各地。國外對于中國官窯瓷器的鑒賞、研究、收藏也自此開始。而國內收藏史有過長時間的斷層。花鳥魚蟲、古董文玩這些“封資修”的生活方式在“文革”中被無情地“破四舊”。政治浩劫加上經濟發展緩慢,相對于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我們在官窯收藏上整整落后了40年。1993年,國內開始出現拍賣,所謂的收藏也才得以起步,而真正意義上的官窯瓷器收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即使從90年代算起,也不到20年的歷史。
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這段時間,西方國家以及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經濟飛速崛起,國外的收藏家們在這段時期買進大量的明清官窯瓷器藝術品,錢偉鵬形象地稱他們買進的是“原始股”。
明、清代官窯瓷器的價格波動也具有時代的特征,前期由于歐洲和日本收藏家偏愛高古瓷器和明代瓷器,所以明代的官窯瓷器相對于清代官窯普遍價高。而經濟實力不斷上升的港臺地區的收藏家卻將目光主要聚集在清代官窯上。這個過程包含兩個特點:一個是凡事都遵循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瓷器鑒賞也是如此。一般都是從初級、簡單的入手,比如清代官窯瓷器工藝性強,紋飾華麗而精細,圖案濃烈寓意吉祥,易于獲得人們視覺感官認同而被廣為接受。而明代官窯以及高古瓷器因其豐富的內涵,需豐沛的情感和較高審美品位與其匹配,是中級、高級甚至是研究班級別課程。另一個,是當時清代官窯相對價格較低,所以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港臺人士進入。當然也有個別現象,例如葛士翹、歐木百靈、胡惠春收藏了大量的五大名窯、元明官窯瓷器。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港臺藏家的實力也逐漸加強,促使了清代瓷器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領先于明代瓷器,一直影響到現在。
頂級瓷器拍賣市場都在國外
比較國內外的中國瓷器藝術品的市場異同,錢偉鵬介紹,歷史上頂級的瓷器拍賣市場主要還是在國外,國內主要以中低端為主,即使現在也基本是這樣。中國瓷器藝術品在國外以及港臺地區一直是作為核心業務,每年春秋兩季大型拍賣必不可少,同時也是其總體拍賣品質量的衡量標準之一。
國內市場基本上是書畫獨大。嘉德瓷器部負責人劉越介紹,“全國各地的拍賣公司都以書畫拍賣為主。從成交金額上看,大型綜合性的拍賣公司,書畫的成交額占據7成,瓷器和其他雜項共同分享了剩下的3成”,而這其中,明清官窯的數量更少。
而在收藏家群體方面,國人和港臺以及海外藏家的區別,主要有三點:1.審美品位、喜好之不同:海外藏家更為青睞宋元瓷器,而大陸與港臺人更多關注明清瓷器;2.冷靜與沖動之區別:海外與港臺藏家趨于冷靜而又具有前瞻意識,而國內新興藏家更趨于沖動;3.鑒賞力高下之區別:國外收藏家多為客戶或自身喜好而購藏,唯其懂得鑒賞才能如此,而國內藏家似乎更多注重其是否為熱門品種、是否為名人舊藏等,以及較為注重投資回報率,這點可能緣于近年國內新興類基金與機構大批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有關。
海外贗品不比國內少
國內藝術市場一直以來為國外收藏家所詬病,其中主要一點,是國內藏家大部分功利心過重,對文物歷史方面的鑒研和美學方面的賞析非常欠缺與漠視,這直接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以景德鎮為首的瓷器造假行業大批崛起,20世紀90年代末新仿品乃至亂仿品被海量投入收藏市場,部分高仿品甚至投放至海外拍賣市場。
海外贗品量有多大?向陽介紹,這個比例與國內相似,約為80%-90%,“不過除近年國人以‘埋地雷’形式輸出外,多為晚清民國老仿以及中國當年出口創匯之‘建國瓷’,其中一些已經粗具可藏性。這也是國外與國內贗品比例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