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牌坊下的石獅被損毀
古牌坊下的石獅子被人“斷腿”“割耳”,古塔被人扒皮、涂鴉,雕刻精美的摩崖石刻被人偷走……連日來,筆者調查發現,內江市部分不可移動文物尤其是暴露在荒郊野外的不可移動文物處境堪憂,相關負責人坦稱內江市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較差,保護難度大。
不可移動文物被損毀現象普遍
連日來,筆者走訪了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發現這些文物處境堪憂,人為損毀和自然損毀現象嚴重。
在威遠縣小河鎮牌坊村內,有一座清朝光緒年間建立的貞節牌坊,此牌坊于上世紀90年代被列為縣級文物。牌坊上“圣旨旌表節孝”幾個字下面的石刻出現了裂痕,牌坊上的文字、浮雕因風化變得模糊,牌坊下的石獅子 “耳朵”消失了,“腿”也斷了。“如果牌坊沒了,我們村就不是名副其實的牌坊村了。”威遠縣小河鎮牌坊村村民郭慶宇提起被損毀的牌坊心痛不已,他說,這座牌坊在“文革”、汶川大地震中遭到破壞,加上一些人為損毀,目前雖然進行了排危,但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風采”。
東興區平坦鄉獨石村內有個祝家洞,洞內有雕刻精美的摩崖石刻。當地村民證實,這些菩薩像早已被不法分子“盯”上,去年有人偷走了幾尊雕像。鐘幫高是東興區平坦鄉水梨村人,兒時的他常去祝家洞玩。他說,去年,祝家洞有幾尊菩薩像失竊了,他為此很痛心。“那些不法分子真是見錢眼開,連文物也偷,真該嚴懲……”
記者還了解到,資中縣三元古塔也慘遭“黑手”。在三元古塔內,墻壁上均有凌亂字跡,甚至還被人“扒皮”,變得凹凸不平;位于市中區梅家山上的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堂和紀念碑,同樣被人涂鴉、“扒皮”。
據內江市相關部門統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全市經發現的文物共有2000余處,絕大部分為不可移動文物。盡管內江市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對縣級及以上文物,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文物聯保制度,基本做到了有專門保護機構、有保護檔案、有保護標志等,但各種破壞仍防不勝防。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難度大 需全民參與
市文化和新聞出版局文博圖科負責人李輝無奈地告訴筆者,在文物保護方面,內江市與其他省市一樣,存在著點多面廣、保護難度大等問題。
“盜掘是最為嚴重的破壞。” 李輝說,人為損毀是文物被損毀的重要因素,包括盜掘、亂寫亂畫等。今年4月,眉山公安機關破獲了5個盜掘文物犯罪團伙,其中就涉及偷盜內江文物。李輝說,東興區有文物300余處,僅有4名文保人員。“即使每天看一處,也要一年才看得完,保護起來鞭長莫及。”
李輝認為,文物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參與。只有不斷提高老百姓的素質,讓他們自覺尊重文化遺產,才能讓文物“長命百歲”。因此,他呼吁廣大群眾,如發現有損毀或偷盜文物的行為,應及時制止或報警。
本報法律顧問陳小兵律師說,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里面提到,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文物的義務。但是,目前文物的保護工作還做得不是很好,究其原因,除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原因外,還存在制度層面的問題。如果各級人民政府能夠制定更有效的措施,文物保護工作將會有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