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副館長陳履生(微博)先生指出,正因為黃君璧的作品在市場上還沒有形成規模,贗品數量比之齊白石、張大千要少得多,在拍賣會中往往創作出人意料的效果,甚至成為一場拍賣會的亮點。談到黃君璧的學術價值,陳履生先生指出:“研究20世紀初時期畫家的不同風格的畫,那么,我認為就得要注意收藏像黃君璧這樣的畫家的作品,因為畢竟他的作品,數量比較少,但是反映了某一個方面,反映了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這段時間之內,這種嶺南地區畫家往北走,到北方來,這種發展、變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它不僅是黃君璧一個人的,更反映了一批畫家的整體藝術狀態,那么,這種狀態正是反映了美術史中很重要的一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欄目主持張桐禹就曾盛贊黃君璧的筆墨功夫了得,稱他的傳統功力堪比天津的傳統派大師陳少梅。
怎樣投資書畫作品
目前,衡量書畫經濟價值主要有兩個標準:其一,你是不是書畫名人、也就是畫家的影響力;其二,你的作品學術價值到達一個什么層面。以山水畫而論,走傳統路數的如陸儼少、謝稚柳、吳湖帆、溥心畬、陳少梅的作品都已是寸紙寸金。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中,百萬元級別的畫作,更有收藏、傳承價值;從投資角度說,相對收益也更可觀、有保證。舉個例子,如果你有100萬元,可以買一件書畫作品,也可以買20件書畫作品。前者更容易交易并獲利,后者有可能干脆就賣不掉,變現非常難,更不要說盈利。業內專家對于一些中小買家的建議是:用閑錢,買一件或幾件作品,可以考慮一線名家的小而精作品,或者二、三線名家精彩的作品。就上文提到的黃君璧為例,資深評論家齊建秋表示:嘉德公司去年和前年,在他們的拍賣會上都曾經出現過黃君璧的作品,成交的價值也應該說是讓人感覺到還是非常可觀的。價格比起(20世紀)90年代中期來,增值了將近兩倍左右,所以說過去的時候,他的一幅四平尺左右的畫,可以賣到6萬~7萬,7萬~8萬,現在呢,他的作品呢已可以升到20萬左右,這樣同樣尺幅的作品。
今年春拍,我們不難發現近現代大名頭畫家的作品流拍數量不再少數,得出的結論就是——現在的書畫藝術品市場更趨理性,藏家也不像以往那么浮躁,大家的關注點由投機性的投資逐漸過渡到關注藏品內在的藝術價值。他們投資準則不是看畫家名頭大小,而是看作品的性價比。
小尺幅精品受到了藏家追捧
在中國嘉德(微博)的春拍中,李可染的《韶山》拍到1.24億元之時,李可染的另一幅畫作《蒼巖白練圖》卻在此次拍賣會上流拍了。此外,在拍賣會預展階段,很多買家都把關注目光投向了齊白石的多幅作品,曾經作為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齊白石畫作在過去兩年不斷創出成交天價。但今年的拍賣場面卻異常冷清,雖然業內對齊白石的工筆畫《貝葉工蟲》十分推崇,但拍賣進行不到3分鐘就以600萬元匆匆收場。然而在去年嘉德春拍現場,齊白石書畫作品《松柏高立圖》則以4.255億元天價成交,短短1年時間,齊白石畫作的成交價就已經縮水到700萬元。
不僅是齊白石作品遇冷,一大批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作品的成交價都紛紛回落:事前被寄予厚望的徐悲鴻《立馬》以1840萬元成交;吳湖帆的《古樹層巒》以2070萬元被競得;張大千《鉤金紅蓮》1725萬元易主,這些數字都遠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的價格水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情況是:陸儼少、陳少梅、黃永玉等估價合理的小尺幅精品受到了藏家追捧,如傅抱石的《秋山策杖》以300萬元起拍,價格迅速突破千萬元大關,最終以1300萬元落槌;陸儼少《<沁園春>詞意》以120萬元起拍,以517.5萬元成交。此外,唯一入選“大觀”夜場的當代藝術家黃永玉作品《湘荷在水》以72萬元起拍,以483萬元成交。陳少梅《泉石怡情》以72萬起拍,最終以517.5萬的價格成交,此件拍品之前估價為80萬-18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