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行翡翠鑒定標準迫在眉睫
那么,翡翠真的很容易“人老珠黃”嗎?為何很多翡翠A貨一過檢測機構的“法眼”,就成了B貨呢?對此,云南珠寶科學研究所所長施加辛表示:“翡翠是主要由單斜輝石等礦物構成的具有工藝價值的硬玉,而硬玉的分子式為NaAlSi2O6,不含水或氫氧根,在常溫常壓下,其物理化學性質較和田玉等玉石穩定。”
究竟問題出在哪?姚政認為,主要出在檢測標準的不夠準確合理、檢測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檢測儀器的不完全適用上。
“全國各地絕大部分的檢測人員,拿到一塊清代翡翠,首先就是用放大鏡看,一旦發現表層上有細微裂縫,或用儀器檢測出‘有機高分子’,馬上認定該翡翠用‘王水’泡過,進而推理,翡翠為什么要用酸泡呢?因為質地不好,顏色不好,既然泡掉了雜質、雜色,就需填充環氧樹脂或顏色,所以是B貨或B+C貨,這套邏輯在檢測人員思想里根深蒂固,成為了他們的‘金科玉律’。實際上翡翠表層的細微裂縫是其自然氧化的結果,就像白墻幾年以后會發黃、銅鐵會生銹一樣。清代翡翠到今天表層一定會氧化,這是自然規律。新買的現代翡翠可能還未氧化,幾年后再測可能也氧化了,肥皂水、洗滌精、各種油漬等也會加速它的氧化,形成包漿。有人做過實驗,把檢測為B貨的翡翠砸碎,測中心點,結果得出A貨結論。可見翡翠鑒定標準是有誤區的,可以肯定地說:當年專家們制定標準時,一定是用剛采出來的翡翠原礦石或剛做出來的翡翠件做標樣的。另外,我們還可以做個比較:翡翠的檢測涉及到表層,而軟玉譬如和田玉的檢測則不看表層,不管受多少沁,玉就是玉。為什么翡翠就會定下這樣一條標準呢?”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馮勇則對翡翠檢測儀器做了深入的分析:“一般的翡翠檢測機構都是用紅外光譜來進行檢測,紅外光譜檢測分兩種:一種是透射式的,一種是反射式的,透射式的取樣很嚴格,反射式的拿來一件東西就可以測。一般檢測機構用的都是反射式的紅外光譜,它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陷,就是只要帶有一點有機物,它的有機峰就會出現。問題是,它只是一種定性測量而沒有定量測量,什么東西要達到質變首先得有個量的積累,紅外光譜對此卻無能為力。但很多翡翠行業的人卻很迷信這個東西,一說是儀器光譜測的,就認定了。其實,拿紅外光譜一測,出現有機峰就直接‘槍斃’,這種做法太草率、太不負責了。”施加辛也強調:“準確鑒別翡翠工藝品,需要采用綜合的方法相互驗證,單一的手段易導致誤判(如單一的紅外光譜測試)。”
密度檢測、微粉末油浸法行之有效
儀器既然不是萬能的,那么有沒有一些行之有效又比較簡單的鑒定標準,讓消費者可以更放心地去購買翡翠呢?
一年的跟蹤研究,姚政發現,翡翠加工廠家都在強調,他們不會把好的翡翠原材料加工成B貨或B+C貨,央視3·15晚會上曝光的翡翠造假過程,原料也都是劣質玉石,而這些玉石的密度,是不可能達到翡翠的正常密度(3.33左右)的。“即便是翡翠加工廠家想把劣質翡翠變身為高檔翡翠銷售,以牟取暴利,經過處理的翡翠,密度也不可能達到3.33了。這個問題,我是請教過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王春云博士的,‘王水’里泡過的,又填充了環氧樹脂或其他物質的翡翠,能還原到之前的密度嗎?王博士的回答很明確:‘不可能,密度最多到二點幾。’我們又經過多次測試,翡翠正常的密度是3.33左右,折射率1.66,泡過‘王水’的,內部結構遭到破壞,無論填充何種物質,最后的密度只能為2.65左右,折射率為1.54左右。這也是行家里手鑒定翡翠先用手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