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并不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生發展起來的機構組織或社會現象,它是近代史上被西方勢力突破國門以后,中國在和西方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到的一種社會機構。中國土地上最早出現的博物館是西方人開辦的,其中較為著名的是上海博物館,它是由英國人辦的人文類博物館,另一個是法國傳教士開辦的自然類的震旦博物館。清王朝覆滅后,博物館作為現代社會文化機構的重要性質被國人所重視,許多與文物保護和輔助現代教學相關的博物館紛紛建立。之后,受到國內時局和戰爭的影響,博物館事業發展跌入低谷。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博物館才漸漸恢復并得到重視。
進入新世紀,社會發展也為博物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館不僅要更多融入國際文化,還面臨著如何表達本民族文化的挑戰。同時,高新信息傳播技術在拓展博物館服務空間和服務對象的同時,也改變著博物館以物件為主要傳播載體的傳統。在新的信息傳播條件下,博物館怎樣保持社會教育的地位,怎樣發揮博物館收藏的社會教育作用,值得思考。
從博物館的發展歷程來看,博物館始終是創新的機構。在近代公共博物館發生之初,知識的創造、積聚和傳播都是在博物館中進行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統治鞏固之后,博物館的主要任務向知識傳播、科學普及轉換,知識創新的作用逐漸被大學和科研機構所取代。但實際上,在當代博物館中,培養觀眾的創新精神仍是主要目標。當代博物館不僅是教學的場所,還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批判精神的重要場所。(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