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剛砸珍品”事件引發熱議,鑒定市場的亂象叢生、鑒定專家胡亂評估的現象再一次被推到了人們眼前。更有業內人士稱,“砸珍品”事件純屬“偽專家”自編自演的一場鬧劇。那么,誰來監管文物鑒定的亂象?“鑒定專家”的鑒定資質從何而來?
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位列世界第一。在這種繁榮下,古董市場卻是“魚目混雜”,贗品眾多已是事實,而古玩鑒定專家的隊伍也有“贗品”。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表示,“我國目前不僅古玩收藏市場混亂,古玩鑒定專家隊伍也非常混亂。”
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各路“鑒定專家”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與價值訴求的心理,開出的所謂“鑒定證書”,讓許多孤注一擲的百姓傾家蕩產,也讓幾十億件假文物在民間流傳。當然,還有一批如“王剛砸珍品”事件中沖出來說話的專家,如非經濟利益驅使,那他們這次就是真走眼了。
“鑒定專家”為何還能“走眼”?王立軍介紹個中原因,“改革開放前,文物收藏是‘高壓線’,那時候市場上都是真東西,用不著鑒定。專家在博物館里練的是鑒賞功夫,研究的都是真品有哪些標準、特征。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收藏市場風起云涌,各種造假手段層出不窮,而且都是按照真品的標準來仿。那些學院派不到市場上磨煉,還是沿用原來那套鑒賞標準,肯定要出問題。”他呼吁相關部門舉辦鑒定師的資質考試,“把博物館的館藏拿出來和市場上買來的仿品放在一起,讓大家鑒定,能夠準確鑒定出真偽的即可取得鑒定師資格。”他表示,鑒定師資質考試無需過多考察理論,“能寫出長篇大論的人不一定能有鑒別真偽的眼力。”而中國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李耀申曾在24億“金縷玉衣”事件后表示,推動建立文物鑒定資質資格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