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協提出建議,故宮、頤和園等文保單位,應根據文物保護的要求和環境容量,制定游客承載量并采取預約制,超出承載量時就不再售票。
誠然,限制游客數量十分必要。北京市政協在提出建議前做過大量的調研,指出故宮等世界文化遺產由于需要接受不斷上漲的游客人潮,已經給相關的文物保護、安全管理等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南京博物院原院長徐湖平也曾經表示,樹木、建筑的承受能力等(如數萬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將對建筑和文物造成影響),均是故宮設立“一般限額4萬人,最高限額8萬人”標準的重要因素。
然而,與限制游客數量配套的預約制,卻并未在故宮得到良好執行。例如去年國慶7天,故宮網絡預購票只賣了5萬張,不足總人數1/10。這其中既有宣傳不力的原因,也有普通游客不適應或者受制于技術條件等因素。但大型旅行社未與故宮景區達成完善的預約機制,恐怕才是預約制無法得到貫徹執行的重要原因。如去年五一和國慶時,均有大量游客直接趕赴故宮售票處現場排隊,最終導致了“13萬人流一舉沖垮限流政策”。
而在國外比較成熟的博物館景區,如盧浮宮,甚至已經將預約排到了1個月之后,即便客流量大,也秩序井然,應對有序。
除了建立良好可行的預約制度外,北京市政協也在建議中提到,應當新建博物館展示藏品,這正是另一條治理故宮超載的可行之策。由于公共文化資源過度集中,不少國家的著名博物館都會像故宮一樣超載,而馬德里和巴黎(如盧浮宮)已經通過建立分館的方法,成功分流了觀眾。更關鍵的是,目前故宮只有45%的區域對外開放,只因故宮本身還存在著“宮”“院”重疊、辦公場所占地、其他單位設置臨建等現實問題。
可見,治理超載當雙管齊下,一是新建館舍分流游客,二是落實預約制度減少擁堵。總之,欲治理故宮超載問題,在沒有配套成熟的預約制度和建立分館之前,單單實行一刀切式的禁售令,恐怕將把問題變得更復雜。(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