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前的廠貨最值得收藏
“廠貨”在景德鎮特指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十大瓷廠和后來陸續建立的四大瓷廠生產的瓷器,時間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大瓷廠是著名的建國、人民、光明、藝術、宇宙、東風、紅星、紅旗等,四大瓷廠則包括了華豐、曙光等國營和私營廠。
這些瓷廠的設置沿襲了明清官窯的傳統,各有分工。譬如建國瓷廠是在古代官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高溫釉和低溫顏色釉、仿古瓷為主;藝術瓷廠以釉上粉彩為主;光明瓷廠生產青花和玲瓏比較多;宇宙、紅星瓷廠主要生產高檔日用瓷,而紅旗則“主攻”高溫釉釉下彩。
這種官窯的分工方法有其優勢。“一個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集中力量進行創作和生產,才容易出精品。”李木容認為,能出精品的原因還在于當時的老藝人思想單純,沒有任何商業市場的意識,能夠專心致志創作;其次,當時即使是生產日用瓷也是傾多方之力,不惜成本,質量自然高。更重要的是,當時對于瓷器的要求非常嚴格:“比如100件(件是瓷器的專有計算單位)的瓷器,我們非常嚴謹,要精確到毫米計算。”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后,瓷器的海外需求量增大,生產要求開始不如之前。“以前別說四級品,三級品也不要,后來三、四級也都用上了。”李木容因此認為,真正好的廠貨集中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連普通貨、日用瓷的質量都很高,因為那正是老藝人年富力強的時期,“1985年前的東西還算過得去,收藏就要找這個時間前的廠貨。后來老藝人、老工人都去生產高檔東西了,年輕人跟著老人學藝,東西就稍微嫩了點。”
廠貨日用瓷也有收藏價值
在景德鎮瓷廠最輝煌的幾十年間,出現了不少后來赫赫有名的陶瓷大師。不過當時仍然沿襲明清的做法,作品不署作者名,這也是王錫良大師一直強調的“瓷器不是一個人之力而成,而是多個能工巧匠共同完成的。”李木容認為,正因為這樣的觀念,上世紀70年代時也只有個別研究所的研究員在作品上署名,瓷廠的產品極少有此做法,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這種作品上署名的做法才逐漸增多。
這種歷史形成的習慣也為現在收藏廠貨的人帶來難題。“無名無姓,只能看畫風,收藏什么才有價值?”這是大多數收藏者的疑惑。李木容承認,現代瓷器中,署名非常關鍵,決定了作品的市場價格高低,但是對于無證可循的廠貨來說,只能從作品的年代和風格來判斷。近年一直收藏廠貨的吳先生告訴記者:“我一般先看畫風,然后再細致去對比有署名的真品。”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沒有對證的作品價格遠不能跟署名的作品相比。
“只要東西好,就有價值。”李木容說,這是收藏者在考慮市場之外必須堅持的重點。因此,廠貨中日用瓷也有收藏價值。“以前明清的官窯也是以日用瓷為多,后來生活條件好了,藝術瓷陳列瓷才多起來。這些官窯日用瓷,不也能在市場中出高價?”事實上,當時只是“大路貨”的廠貨,價格也要幾元或十幾元,現在市場價格也并不便宜,高于現在生產的日用瓷。
回流廠貨也已經買少見少
盡管很少人炒作廠貨,但是市場上可以尋找到的廠貨也買少見少。據了解,近兩年,早年出口海外的廠貨逐漸回流,很快被市場消化。目前在景德鎮可找到的存貨并不多,完整器物價格很高,甚至比外地市場更貴。有景德鎮收藏者告訴記者,他自己還經常跑到深圳和廣東找貨:“當然新仿也很多,收藏都要靠眼力。”他認為,如果不熟悉廠貨,不熟悉那段歷史的收藏者還是不要隨意入市,否則可能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