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就是與周圍環境的非邏輯性,叫做錯置,最典型例子就是剛才說到的小便池,放在男廁所是生活用具,放到展廳掛上牌子寫上字,就成了藝術作品,因為他“放錯”了地方。
第三種就是時間上的非邏輯性,稱之為錯序,比如人應該往前走,但有一個同學倒著走,然后拍下來,這就是藝術作品。
三者組合成錯誤的時空結構,我將其看成當代藝術的第一必要條件,所有的藝術作品都遵循了錯構標準。
藝術作品的第二必要條件是屬意。藝術作品要有作者賦予的非實用性,灌輸進非常態的意圖,它的意義就在于將存在物從周圍生活的邏輯之網中脫離出來,與常態發生斷裂。
錯構是藝術品和常態生活之間的一種結構性生活,簡單的說,藝術生活的關鍵就在“錯”和“不錯”之間,“錯”與“不錯”就是關鍵。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藝術品,但藝術作品必須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藝術品就是生活的一種非常態形式條件,其必要條件是形式的錯構與意義的剝離。
藝術始終沒有成為生活,生活終究沒有成為藝術
“西方歷史上有兩條平行流淌的河流,一條是以基本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社會史;另一條是尋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藝術史。”
錯構理論可用以分析整個藝術史。在原始藝術、古典藝術、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四個階段,錯構一以貫之。
先從原始藝術說起,原始藝術的本質是模仿和象征,以形式的錯構為前提。一個著名的原始藝術是畫在巖壁上的一頭牛,它不是真的牛,而是假的沒有生命沒有溫度,是真實的牛在二維平面上的錯構。如果沒有二度平面的錯構,觀者就不會對畫在墻壁上的牛有特殊的凝視。
第二個階段是古典藝術,從古希臘的雕刻到印象主義,貢布里希稱之為錯覺主義的歷程。古典藝術的錯構更加逼真,更有空間感,豐富了人類的審美經驗,在二度平面上建構起三度空間的幻象。
這種錯覺讓觀者驚嘆、凝視、思考,從而忘記周圍現實生活的存在,比如《最后的晚餐》,整整占據了餐廳的一面墻,教徒在畫下吃飯就仿佛與基督在一起用餐。
第三階段是現代藝術,又從古典藝術的錯覺主義回到原始藝術的自由化、象征化。它以形式語言的純化為特色,建構起對現實的否定和孤立。比如對面走過來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在你想到占有她的時候,審美過程也就結束了,欲望是功能性的,在欲望產生之前的欣賞才是真正的審美欣賞。
第四個階段是后現代藝術。后現代階段的研究重點不是形式語言的純化,而是觀念。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都仍然是以錯構為基本存在形式,并以阻斷邏輯實現意義的孤立為基本特征。
杜尚之后德國重要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JosephBeuys)是最接近生活邊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模糊,幾乎分不清。1974年他在倫敦在一個藝術中心的小教室講演,下面基本沒有人聽。他擺三個木架,然后疊上一百塊黑板,不斷講不斷在黑板上亂畫,畫滿后就把黑板扔在地上,一直到畫滿一百塊,整整一個星期,他說,我的藝術作品完成了。他把自己的演講過程作為藝術作品,讓朋友把過程拍下來。最近幾十年這些照片越賣越貴,一張就要幾萬美元。
另外,他還在一個廣場種了幾千棵樹,作為自己的藝術作品。為什么種樹可以成為藝術作品呢?首先,他打廣告,宣布我要在幾月幾號開始種樹;其次,樹的旁邊立一塊花崗巖的碑,碑和樹都可以出售;最后,在每棵樹旁邊的石頭上刻上認購者的名字。總有一些標記使得他種的樹和常規性的樹有點不一樣,但是他的行為已經非常邊緣了,常態與非常態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