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各莊藝術區開始拆了。
藝術區被拆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或者應該說是遲早的事。
這再次證實了一個判斷:自由藝術家一直都是小三身份。需要的時候就上你,爽完了就無牽無掛,因為你畢竟不是正房。經常有藝術家傻呵呵的說,看新聞看政策,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啦,撥款多少億啦等等,好像他明天就能拿到錢。我暗暗冷笑說,你還真信,再多也不會是你的。你就是個小三,還想要萬貫家財?那都是國家畫院那些正房藝術家的。
還記得上山下鄉嗎?還記得以農養工嗎?還記得邊疆援建嗎?還記得西部大開發嗎?經濟要發展,總得要有人開荒。開荒的時候奉承你兩句,等地價貴起來了就沒你啥事了,不走就拆遷。藝術家就是被用來給地產開荒的,還沒看明白?
文化藝術對這個國家來說,只是個口頭禪而已。早就說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百年不動搖。這才多少年?一二環政治,三四環經濟,藝術都在五六環了——從版圖上局能看出來,藝術就是邊緣,哪兒偏僻去哪兒。
2004年的時候,我打個蹦蹦車來798,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現在798的地價讓物業都財大氣粗,望京的地價也起來了,一幅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氣象。說白了,政府要得就是拿藝術充充門面,就像出去赴酒席帶個漂亮姑娘一樣。
真要拆,一點辦法沒有。因為在這個制度里,你的生存本身就帶著原罪:就是讓你背上違法建筑。就像做企業的都老實,因為企業大多背著偷稅漏稅的原罪,經不起較真的查。
如果有人煽動鬧點什么事,我覺得還是算了吧。所有的抗爭只不過增加了一點成本,只要他們擔負得起,就免不了被拆。這是大實話,如果真有人倒在拆遷的車輪下面,也只不過為其他人贏了點彩頭,其他人也會數數錢然后離開,各過各的,不會有人給你養老養小。
拆遷這事,有一個算不上好處的“好處”:讓藝術家知道,其實自己和那些被征地強拆的農民沒啥區別,臨到你頭上的時候,才不會因為你是藝術家就不拆你。所以,平時也不必總看不起周圍那些補鍋鋦碗的擺攤收破爛的,在這個制度里,藝術家和他們一樣都是世俗中人。拆遷的時候,藝術家這個稱呼管個毛用。(藝術國際)